@一瓢豆浆:眼看着入冬,元旦、春节等大小欢聚将至,也就是说,喝酒的机会越来越多了。哪怕不好酒、不善饮的人,也会被劝着喝,“来两口,喝酒暖身驱寒?”慢着,可别轻易当真,“喝酒能暖身”其实只是假象,身体感受忽悠人罢了。
@冰儿:影视剧里,天气寒冷时,酒被在人群里传递着,一人抿一口,镜头展示着他们的身体一下子暖洋洋了,提神又松快。事实上,在我国北方的冬天,人们确实喜欢以喝酒御寒,酒一下肚,燥热感升腾,全身感觉轻快起来。很多人说,酒越喝,气氛越热闹,人也越热乎,喝着喝着甚至需要脱了厚衣服接着喝。因此有一种说法流行开来——酒的热量很大,暖身驱寒不在话下。
@陈麻蓝谷:喝酒能暖身,这是真的?其实这不过是来自身体感觉的欺骗与忽悠,现实里反面的情况更多:高纬度地区与国家,酒后冻死人经常有,酒后尤其是喝多以后容易得感冒或者感冒加重等。
@豆豆幕墙:喝得越多、越快,酒的度数越高,越能“感受到身体暖和”,因为血里酒精浓度越高,血气运行越快,散热更多更快。酒后“暖意”不过是暂时现象,“酒后寒”随之而来。因为核心体温丢失了,扩张的毛细血管无法及时收缩阻止热量继续散失,哪怕不停喝酒了,体温还在继续降,身体寒冷感加重,甚至能让人冷到发抖,全身起鸡皮疙瘩。
喝得越多、越快,酒的度数越高,越能“感受到身体暖和”,因为血液里酒精浓度越高,血气运行越快,散热更多更快。不过,这属于“饮鸩止渴”。
喝酒暖身,散热更快
广东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胡世云指出,酒后“暖意”是暂时现象,“酒后寒”随之而来。因为核心体温丢失了,扩张的毛细血管无法及时收缩阻止热量继续散失,哪怕不停喝酒了,体温还是会继续降,身体寒冷感加重,甚至能让人冷到发抖,全身起鸡皮疙瘩。
除了上述的“酒后寒”冻死人的情况,在临床上还经常碰到误信“少量喝酒有益”的高血压病人。他们发现喝了酒,血压就正常了,但想不到的是没过多久就“血压爆表”,因为酒精扩张血管,使得血流对管壁压力下降是暂时的,过后血管收缩更要命。
假象:喝酒下肚身体暖洋洋
“喝酒能暖身”其实只是假象,被身体的感受忽悠罢了。胡世云举例,比如影视剧里,天气寒冷时,酒在人群里传递着,一人抿一口,镜头展示着他们的身体一下子暖洋洋了,提神又轻松。
事实上,在我国北方的冬天,人们确实喜欢以喝酒御寒,酒一下肚,燥热感升腾,全身感觉轻快起来。很多人说,酒越喝,气氛越热闹,人也越热乎,喝着喝着甚至需要脱了厚衣服接着喝。因此有一种说法流行开来——酒的热量很大,暖身驱寒不在话下。
真相:热量从内部散发到体表
喝酒能暖身,这是真的?在胡世云看来,这不过是来自身体感觉的欺骗,现实里反面的情况更多,比如高纬度地区与国家,酒后冻死人经常有,酒后尤其是喝多以后容易得感冒或者使感冒加重等。
首先,喝酒后人体感觉到热乎,并不是酒本身热量大,酒的主要成分就是酒精(乙醇)和水,酒精热量非常有限,水就更不用说了。其次,喝酒让人觉得热,是热量被酒从内部“拱到”体表,体表感觉暖而体内在变冷,热能总量不变,只是一场身体感觉的欺骗。
原来,酒精的成分乙醇,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因此酒一下肚,血管扩张→血液循环与呼吸加快→体内(内脏、肌肉等)热量更快从血流散发到体表(皮肤)→感觉身体在发热,这才是错觉背后的真相。
还要指出的是,酒精及其代谢产物,对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的麻醉作用,这也让肌肤对外界寒冷敏感度下降,也就觉得酒后没那么冷了。
温馨提示
酒不全是坏东西,关键要正确地喝
虽然“喝酒能暖身”是假的,不过,酒不全然是坏东西,关键要正确地喝。胡世云指出,我国酒文化有数千年历史,药用一直伴随在旁。中医称“酒为百药之长”,因此“医”字的繁体字“醫”,下方部首正是“酉”,酉者,酒也。说明酒本身是作为一味药,是世界最古老的药品之一。早在《神农本草经》中明确记载用酒制药材以治病。酒最早用作麻醉剂,华佗用的“麻沸散”,即用酒冲服。即使是在现代外科医学中,酒也占有重要地位,如碘酒、牙痛水、痱子水、虫咬水等。
专家支招
酒要这样喝
如何正确喝酒,最能发挥其药用价值?
温酒慢喝。胡世云指出,中医认为酒温性有小毒,走心窜经,可通络、活瘀、散寒,因此需要每次温着喝,量少且慢慢喝,切忌拼酒、急喝、追求高度酒。
虚寒者加生姜糯米。高度白酒固然喝起来爽,但养生更推荐黄酒、米酒,尤其是冬天温着喝,加入生姜、糯米一起煮,健脾、祛湿、温补胃肠,尤其适合体质虚寒者。
酒烹羊禽才真的暖身。阳虚体寒者,可以酒入膳,补充能量。胡世云推荐秋冬季将酒与鸡、鹅、鸭、羊肉等热性肉食同烹,发挥“百药之长”的功效。比如火焰鹅,能去腥味且温通血脉;啤酒鸭,解阴湿燥热;炖羊肉里放点酒,味美又解燥。当然,酒膳里放入附子、肉桂、巴戟天、杜仲等药材,还可助阳补阳。不过,最好请医生辨明体质再定药膳方为妥。
郭静宋莉萍
新闻推荐
11月13日,杭州本地网络论坛上的一段视频引起网友关注:一辆白色SUV没有打转向灯,向左侧变道“加塞”,后方直行轿车突然加速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