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萍
2020年10月13日,来自一网友凌晨2点的微博。寥寥几句对话,是一个大连理工研三的学生在最后时刻的内心独白。在面对家长的严厉训斥和略带苛责否定后,年轻的学生选择了消极抵抗,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事发后,引起网友一片讨论。
近些年来,大学生自杀问题受到公众的关注,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有客观因素,如学习压力,情感挫折,人际关系问题和就业压力等方面。也有主观原因,包括大学生本身的生理因素,存在的认知偏差,不良的性格因素以及耐挫能力低等因素。所以说,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环境,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才能助于减少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出现。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市心理卫生协会王燕丽表示,抛开家长不当言语或者行为,认知偏差成为造成青年人悲剧的主要因素。大学生的认知偏差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自己的认识有偏差。不能够全面的认识自己,在生活学习等比较顺利的时候,过分自信甚至自负,但是遇到什么困难的时候,就开始全盘否定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还有部分学生对自己总持否定的态度,处于自卑消极的生活状态中,不论发生什么事情总是责备自己,认为自己无能太笨。
另一方面,是他们对困难的认识有偏差。有些学生过分夸大自己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放大自己的消极情绪和不良感受,夸大挫折和困难带来的不良后果,感到自己没有能力应对困难,也没有能力承担挫折带来的后果,陷入焦虑和痛苦之中,这种无能感日积月累会影响到自身的身心健康,严重时个别学生会选择自杀等过激的行为方式。
那么,如何纠正自己的认知偏差呢?王燕丽谈到,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疗法叫作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
“通常我们在遇到某一事件或情境时,所产生的情绪、行为以及一些生理反应,被认为是因为事件所影响的。其实情境或事件本身并不决定人们的感受,感受更取决于人们如何解释这一情景。而这不同的感受来源于每个人的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的不同。”王燕丽解释,任何一种情境都可以有很多可能的解释,都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反应方式。所以,通过对大学生认知的改变从而改善心理环境,提高他们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自杀事件的产生。(G)(2)
新闻推荐
精神病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疾病,可以引发感觉、记忆、思维、情感等方面的障碍,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同时也给其家庭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