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内容
请扫描二维码
阅读提示
10月26日,对环卫工人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1959年10月26日,在全国群英会上,国家主席刘少奇亲切接见掏粪工人时传祥,并对他说:“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
日前,记者跟随北京市东城区环卫中心十所三八女子抽粪班班长李萌作业,记录下她忙碌的一天。2011年2月,21岁的北京姑娘李萌瞒着家人当起了抽粪工,每天在胡同里“打漂”。“工作无贵贱,行业无尊卑”,这句劳模时传祥说过的话,一直是她内心遮风避雨的“屋檐”,更是她仰望苍穹的“天眼”。
勾开井盖、挪动粪管、控管“打漂”、收管归位,整个过程一气呵成,甚至没有一滴粪水落在地上。这是北京市东城区环卫中心十所三八女子抽粪班班长李萌,9年来一直重复的作业动作。
东城区环卫中心十所是第一代全国劳动模范、掏粪工人时传祥工作过的地方,三八女子抽粪班也是北京市为数不多的女子抽粪班。李萌的岗位选择和成长故事回应着人们对于“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如何传承”的追问。
“抽粪工作总要有人做,劳动不分三六九等。”这是李萌用质朴行动给出的答案。
女子抽粪班来了年轻人
10月20日早上6点半,位于北京天坛公园南门外景泰桥下的东城区环卫中心十所抽粪班工作站热闹起来,三八女子抽粪班班长李萌快步走进休息室,在桌上的签到表上“打卡”。
这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是李萌和工友们吃早餐、换工装的地方。更衣柜上方的墙壁上贴着一句醒目标语:“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这是时传祥说过的名言,也是时传祥精神的浓缩。
窗台上摆放着一张三八女子抽粪班的“全家福”,照片中的14位女工多数都已退休。李萌、李雪云、石玉、陈颖,这是目前三八女子抽粪班的全部“阵容”。
9年前,退伍复员后,21岁的北京姑娘李萌瞒着家人当起了抽粪工,成为当时抽粪班里最年轻的姑娘,这一“纪录”一直保持到了现在,在她之后,班里再没进过新人。
当时,班长李学龄拉住李萌的手激动地说:“你知道吗?三八班已经15年没来过年轻人了,你来了,就是我们的希望。”
进班第一天,老队长王立冬带着李萌参观了时传祥纪念馆。李萌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上听过时传祥的故事,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曾说过“工作无贵贱,行业无尊卑”。站在纪念馆里再次重温这句话,她找到了内心用来遮风避雨的“屋檐”,更找到了仰望苍穹的“天眼”。
“为什么非要选这个又苦又脏又不体面的活儿?”李萌的家就在天坛附近,一次作业时,母亲认出了她的背影。母亲心疼她,更担心这份“有味道”的工作影响她找对象。母亲断言,她坚持不了多久。
最初,李萌选择这份职业时,“没想那么多,就是一份工作”。随着对抽粪工作的熟悉,历经更多的质疑,她反而更倔强了,“我凭自己劳动生活,不丢人。”
不过,母女俩都没想到,这一干就是近10年,甚至会更长。
“开工啰。”大约7点,像这些年里的无数个往常,司机刘红岩大姐把抽粪车停在了路口,李萌麻利地上车,赶往第1个作业点。
在胡同里“打漂”
车子沿着南二环,向南拐进永定门外大街。“路上最怕堵车”,李萌需要提前计划好发车时间和路线。
三八女子抽粪班负责东城区南片50余座公厕的粪井抽运,大部分都分布在平房区域。胡同道路狭窄,有的只能一路倒车进去,还要转几个弯,十分考验司机车技。
刘姐把车稳稳停在了沙子口斜街里的一处公厕井盖旁。李萌跳下车,打开抽粪车侧面的铁门,卡槽里露出直径约20厘米的黑色橡胶抽粪管,抽粪管两头连着一条绳子,方便作业时控制管子。
戴上手套后,她把一个黄色警示牌摆在了距离井盖不远的地方,提醒路人注意避让。随后从卡槽内取出一把特制的钩子:一头是铁锤,用来在冬天凿开井盖上的冰,另一头用来钩开井盖。
“咣当”一声,20多斤重的井盖被她用力勾到一旁,一股刺鼻的臭味立刻窜了出来。
不过,这股最初让李萌忍不住干呕的气味,现在她已“无感”,“时间长了,鼻子就闻不到臭了。”
回身来到抽粪车旁,李萌解锁转杆,从卡槽里抱出二三十斤重的抽粪管走到井边,将吸头伸进井口,停在距离粪水7~8厘米左右的位置。加压后,整个抽粪管差不多100斤重,身高不足一米六的李萌需要手脚并用才能控制住。
接下来,是李萌最擅长、也最考验抽粪工技术的“打漂”。“抽粪主要抽‘漂’,尽量少抽粪水,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一口粪井2~3分钟就能抽好,李萌把抽粪管移出井口,重新放回卡槽,整个过程地上没有一滴粪水,这是她多年来练就的操作技法。
此时,抽粪车已经装满,她和刘姐要去南三环外的垃圾处理站卸“货”。李萌负责近20口粪井,每天跑3趟,每趟清运3吨多粪便,每口粪井每周都要抽2~3遍。
坐在抽粪车上,看着窗外流动的街景,生于斯长于斯的李萌,总会忍不住感叹时光飞逝。这片区域经过拆迁改造悄悄“长高”,“厕所革命”后,“死井子”没了,再不会出现粪水不及时抽就往外冒的情况。看着公厕周边的环境越来越整洁,她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2019年,李萌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回到母校北京市第五十中学演讲,“不管未来你们如何抉择人生道路,我都希望是不悔的,我选择当兵不曾后悔,选择环卫也不曾后悔,都是在不断塑造更好的自己。”
那天的演讲,让学生们更加了解了另一个名字——时传祥。
当环卫人的“麦克风”
李萌来到位于西塘街附近的第3个作业点已是上午11点半。
“奶奶,我扶您到旁边坐着,一会儿车开进来,别碰到您。”李萌在指挥刘姐倒车时,看到一位老奶奶坐在公厕对面,赶紧把老人扶到了安全区域。
工作9年来,李萌对这份工作的理解是“跟老百姓打交道,沟通比干活更重要”。李萌尽量错峰作业,不给居民添麻烦。
不过,即使这样,不理解的声音依然难以避免。
一次,一位菜贩的摊位挡住了井盖,不愿配合挪开,李萌上前交涉却被菜贩在胳膊上咬了一口,“你这工作白给钱我都不干”;在小学附近作业时,她听到过家长这样教训孩子:“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就会像她一样,抽大粪。”
“没有卑微的工作,只有自卑的心”,面对冷言冷语,李萌从没在心里看低过自己。每当有居民说一句“姑娘,辛苦了”,或是在夏天递上一瓶冰水,在雨天递上一把雨伞,她都会热泪盈眶,“付出总会被看到。”
当年,时传祥除了每天背粪桶,还在工作之余服务百姓。为了传承这种精神,李萌和工友们也会经常帮空巢老人打扫卫生、换煤气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接近中午12点,一天的作业结束了,李萌返回桥下的工作站。
目前,工作站还没有通自来水,每周要从丰台区的总部运水过来,因此,队员们用水特别节省,“喝水都不够”,李萌舍不得用水洗手。
“希望环卫工的待遇和工作条件能进一步改善。”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党的十九大代表后,她一有机会,就为环卫工群体呼吁,“我愿意当环卫人的‘麦克风’。”
有空的时候,李萌经常去龙潭湖公园里的时传祥纪念馆转转,时传祥塑像上被小学生们系上了红领巾。从塑像旁的窗户望出去,街景在变,沧海桑田。掏粪的工作路线在变,工具在变,从当年的人工背粪桶到如今开上了清洁且自动化程度高的抽粪车。站在塑像面前,李萌深知,还有很多东西一直未曾变过。
每天,从晨曦微露时开始忙活,支撑她走下去的信念,正是从那里来。(摄影王伟伟)
新闻推荐
中国十四亿人口是怎么来的?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人口作为一种历史与现实的意义存在,深刻影响着我们的过去、现在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