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兴坤
我的故乡原是东海之滨海岛县,老家在后塘垟村。家里的老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倾注了父亲毕生的心血。当地政府对城中村统一规划改造,老屋面临拆迁。初秋,我从京城赶回老家。
按预约时间,我和弟媳、三个妹妹,到村委会签协议,按下了手印。新村设计效果图犹如美丽的画卷,让人眼睛一亮。料想不久,家里的老屋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顷刻坍塌。此时,何人不起故园情?在老屋即将消逝之际,我独自一人,穿过那条窄窄的小巷,看一眼最后的家园。
我轻轻地推开大门,屋里空无一人。也许是我的脚步声打破了寂静,只听有小狗的哭叫声。我顺音寻去,在东侧屋外的棚子里拴着一条棕黄色的小狗,可怜巴巴的。我摸了摸它的小脑袋,它又蹭又舔,像丢弃的孩儿遇见亲人。这时,一只小花猫跳到窗户上,见陌生人,惊慌地躲了起来。我在屋里徘徊,多么熟悉的家园啊!穿越时间的隧道,这是五十多年前父辈的杰作!屋里的土灶,仿佛看见母亲、奶奶做饭时冒出袅袅炊烟。柱子上挂的蓑衣、斗笠和墙角的扁担,浮现父亲劳作的身影。墙壁上贴着我当战士时两次立功喜报,凝固着亲人的笑容。几天前,受强台风“黑格比”影响,屋顶开了“天窗”。老屋由大妹一家暂住,现正在腾空。
在一楼原来父母的卧室里,摆有立柜、矮柜和衣柜。立柜双开门的漆雕刻着花瓶、花盆,插有牡丹和菊花,线条流畅优美,题有“国色天香”、“秋容雅致”,字迹娟秀。顶端镀金的戏剧人物造像,栩栩如生。衣柜的漆雕,是“松下问童子”写意。柜子的门环、把手和锁均为铜制,古色古香。睹物思人。小时候,我见母亲在立柜顶层藏有走亲戚用的荔枝、红枣、桂圆等干果,还有外婆送的月饼。家乡的习俗,中秋节外婆给外孙送月饼。用纸包装的一叠月饼由大到小,表面布满“星星”。中秋之夜,吃月饼有仪式,我们兄妹按大人的吩咐,将月饼对着月亮照了以后才能吃。母亲把没吃完的月饼放在柜子里。我和弟弟肚子饿了,总惦记那里好吃的东西。衣柜如同“百宝箱”,里面有个白色瓷瓶,装有古钱币,如清代“乾隆通宝”铜钱,光绪元宝、大清龙纹铜币,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等古董。有年大年初一,母亲将铜币分给我和弟弟,作为过年礼物。大妹分到一枚铜钱,她用不同颜色的羽毛,制作成毽子,给我们带来童年的欢乐。母亲过世后,姨妈说,这些柜子是母亲的嫁妆。使我想起搬家时,家住邻村的外婆一大早就来了,和母亲一起,用大块布料精心包裹这些柜子,生怕碰掉油漆。
我还发现柜子里有张老照片。那是30年前父亲、母亲来北京看望孙子时,我陪他们到颐和园拍的合影照。其间,恰逢中秋、国庆双节。农历八月十四是母亲的生日。为给母亲过生日,爱人多烧了几个菜,我带母亲上街买月饼。当时散装月饼十多元一个,母亲一听,说“这么贵,太破费”。父母难得来趟北京,又欣逢母亲生日和“双节”,我不能错过机会。
母亲一生节俭。母亲是12年前九月过世的。在她病危时,我回老家探望。那天,母亲叫我给她做饭,我熬了小米粥让她喝。翌日,我再次给母亲做饭时,把上顿剩的半碗小米粥倒掉了,受到母亲责备。
母亲的嫁妆,是岁月留下的印记。灿烂的夕阳,给故园斑驳的青石墙体、灰瓦屋面涂上一层金辉。窗户上的玻璃反射出一束光芒,照射在小巷的路面上。归途中,我叮嘱妹妹悉心保存和保护好母亲的嫁妆等物件,作为后辈对祖上的缅怀。同时提醒,别遗忘了小狗。
(据新民网)
新闻推荐
哈尔滨日报微信公号9月23日消息,23日10时许,呼兰区幸福小学、建国小学、沈家中学、腰堡一中等4所学校相继发现有学生出现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