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百态社会 > 正文

寻访童年 ◎朱秀坤

来源:西安晚报 2020-09-12 05:05   https://www.yybnet.net/

IC photo

“我没有乡愁,没有故乡,甚至没有姓氏,我天生是个小说家。”这是最近播放的央视记录片《文学的故乡·毕飞宇》片头中,作家的独白。

执一柄长篙,沿着春天的水路,过桥,过村,过一个个河湾,过一片又一片灿烂的油菜花田,作家分明在寻访童年的记忆,生活的印迹,关于父母、乡亲以及儿时伙伴的影子——哪怕一个无根的人,在一处呆久了,若干年后归来也会倍感亲切,甚至因感动而唏嘘落泪的。

片中,有两处镜头让我看到了作家的质朴与真实,那种情到深处的自然流露,虽看不到作家的面容,但我止不住心中唏嘘,愀然动容。

这两处都与一个叫夏雨田的人有关。夏雨田何许人?他是乡间的一个木匠,作家儿时的邻居,住在作家幼时随父母客居的杨家小学后面,五岁前毕飞宇天天呆在夏家,与夏家的孩子玩耍,亲热地叫夏雨田舅舅,就是这个巧手的舅舅亲手削了两只陀螺,儿子与作家,一人一只——那是毕飞宇人生得到的第一个玩具!

许多年后,作家寻访夏雨田来了。凭着儿时的印象,踏上自己的出生地,一时间竟找不着旧居。

一路寻问后,作家站在一道河湾前,“这个图像很清楚。”手一指,“那个地方当时有一座小木桥,现在是水泥桥。(夏家)一定在这儿。”他侧过身,迟疑着,蓦然“哦!”一声,阖上双眼,一拍脑门,随即背对镜头,往前两步,双手掩面。虽看不到他的表情,但也就明白,他在一下、一下地抹眼睛,在无声地流泪、抽泣……这个镜头持续很久,在时长49分钟的片中用了1分24秒,就是一个中年男人穿银灰色摇粒绒外套的背影。春天的鸟在鸣,春天的风在吹,春天的阳光明亮又酥脆,春天的油菜花开得如火如荼一片锦绣。只是许多年前春天里的有些人不见了,许多年前的孩子成了老人,许多年前的河与桥与村庄与故事改变了模样,有些想见的人却再见不到了。1分24秒的背影,没有一句对话,只有作家时不时在擦眼睛,又抬头,看一看金色油菜花掩映的村庄。然后出字幕:我读小学是在杨家小学,我是先进了课堂,然后才上学的,我的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

在我以为,这是片中最动情的地方,不需要言语,我也会跟着感动,有过多年漂泊生活的人都会心中酸涩的:物是人非,游子归乡,多少期盼的人与事没了,伫立在儿时生活的村头,亲人、乡邻、伙伴、哪怕有过怨恨的人也会一一在眼前浮现,还有一直挂在心头的那些情与景……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谁能踏上故居不叹息,谁能面对故人不哽咽。

让作家情不能抑的是“杨家小学”四个字,那是作家的出生之所。学校卖了,大铁门上的字还在,门楣上缠着枯萎的丝瓜藤,挂两只旧年的老丝瓜在风中摇曳。虚掩的铁门已经锈蚀,一推就开。后面就是夏雨田家,很普通的乡间老屋。夏雨田夫妇老了,老成了墙上镜框里的照片。对夏雨田我是有印象的,我喜欢这个不俗的名字,在作家的非虚构作品《苏北少年“堂吉诃德”》中写过这个人,他有两个儿子,一个是作家母亲一直关心的哑巴,抱养的;另一个叫网存,与作家一起得到陀螺的那个童年伙伴。哑巴却一把菜刀砍得作家的脑袋上,至今留有一道疤。

哑巴与作家的相见在门前巷道上,没有拥抱,没有热泪,好像昨天刚遇过一般。哑巴紧紧地拉着作家的手,像拉着自家的兄弟,作家不言,跟着哑巴回家,还是像兄弟——五岁前天天在这家里,可不就是兄弟?哑巴掏烟,递一根给作家,作家也忙掏烟,到底还是接过哑巴的烟,二人笑笑,一起抽了。

哑巴显然很兴奋,“哇啦哇啦”地对了作家叙说,又指一指镜框里的父母,告诉老人家里来了贵客。作家无语,走进里间,出来时手里多了一个古怪的黑乎乎的物件,我却认得,是墨斗,旧时木匠画直线用的必备工具。应是夏雨田留下的遗物了。哑巴一见,马上对着墙上的老木匠大声地“哇啦哇啦”。作家仍是默默,看着哑巴比划,诉说,目光中盛满怜爱。然后才指一指自己,意为想要了墨斗作念想。得到哑巴同意,才找只杏黄布袋装起。哑巴又取出墨斗,比划着“交代”一番。作家一直不说话,抽烟,神情凝重,一转身又进里间,足足43秒,一直看不到他的身影——静静流逝的43秒内,定是在那里哀思、追忆,或落泪叹息吧?面对朝夕相处过的儿时伙伴,亲人一般的逝者,又身在掌纹一般熟悉的“旧家”,岂能不心潮起伏,悲从中来。

只有哑巴在镜头前“哇啦哇啦”说话,对门外的独臂邻人,又对墙上的老木匠,或瞧两眼里间的作家,看表,抽烟,乐呵呵的,并不打扰,哑巴应是懂他的。

挥一挥手,走了。作家沿了巷道往前,手里是杏黄布袋。哑巴立在门前,“哇啦哇啦”,侧过古铜色的沟壑纵横的脸,目送。

背影渐行渐远,仍能看到手里晃荡着一点杏黄,那里面有老木匠夏雨田用过的墨斗。

字幕:哑巴是我的邻居。哑巴就住在厨房里,与鸡、兔同住在一起,他的床和我的床只隔了几十厘米。

我油然想到了《哑巴》中,作家母亲教幼小的哑巴说话的那一幕。再看这一场景,我的视线模糊了……

依稀记得作家毕飞宇在《朗读者》上说过,他是一个没有根的人,随着父亲,永远处于漂泊的状态。但在这部专题片中,他又讲,“再怎么说你没有故乡,你啥也没有。但我相信,只要我在那片大地上书写过,我就有理由把它看成我的故乡。”

在我以为,一个人无论出生在哪里,或生活得有多久,只要那里有你深爱的人,有你难忘的记忆,都不妨将那里当成心里的故乡,精神的家园。

投稿邮箱:ydzksw@xawb.com

新闻推荐

河北邢台一未成年少女疑遭多人性侵 当地警方已介入调查

网传一名未成年少女疑遭多人性侵一事,有了最新进展。9月11日下午,澎湃新闻从河北省公安厅获悉,邢台警方已第一时间介入调查...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寻访童年 ◎朱秀坤)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