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285窟壁画中栩栩如生的猿猴
莫高窟壁画《沙弥守戒自杀品》 局部
莫高窟壁画《沙弥守戒自杀品》 局部
成语“心猿意马”比喻人的心思流荡散乱,如猿马难以控制。其实这个成语故事,在西魏时期开凿的敦煌285窟的壁画上就已经出现。
在敦煌285窟南壁龛楣间绘制的《沙弥守戒自杀品》因缘故事画,讲述了一个严于律己的沙弥不惜自杀以维护清规戒律的故事。沙弥奉师父之命前去居士家乞食,只有妙龄少女独自一人在家,她开门看见英俊美貌的沙弥,顿生爱慕之情。画工为了表现少女初见沙弥心生波澜,别出心裁地在屋顶上画了一只作攀缘状的猕猴,以此表示少女动心。不知为何,站在这幅壁画之前,笔者忍不住回想起唐僧路过女儿国的故事,壁画中的沙弥与《西游记》中的唐僧一样,即使遇上了美艳的少女,也能坐怀不乱像个谦谦君子,只不过壁画中的沙弥结局壮烈百倍。
敦煌研究院的专职讲解员牛文英女士,讲述了这幅壁画的故事。有一位虔诚信佛的长者,将正当及冠之年的独子送入比丘处出家做沙弥,期待他求得高深佛法,得脱轮回之苦。小沙弥在比丘的悉心教诲下佛法日进,尤其在修持戒律方面颇有造诣,能摒弃七情六欲、不动凡心。比丘靠本城一位亲善居士供养,每日居士都会派人定时供送饭食,积年累月从不间断。一天居士外出赴宴,留女儿在家看守门户,却忘了吩咐给比丘送饭食的事。太阳偏西,比丘吩咐小沙弥去居士家取食,并谆谆教诲切勿贪图声色,严格遵守佛家戒律。沙弥虔心受教,拜别师父而去。情窦初开的少女对前来取食的陌生人一见倾心,小沙弥却局促不安,只顾叨念戒律。爱情不经意间降临,女子变得勇敢,而男子却显得怯懦。少女不愿错失眼前的幸福,于是百般纠缠。小沙弥知道自己难以脱身,反倒冷静下来,欲以生命来护卫佛门戒律。他谎称要先入静室,向佛祖忏悔,然后才能还俗。进入静室之后,沙弥许久没有发出声响,等少女破门而入,立刻被眼前的景象吓得花容失色——他早已自刎身亡,鲜血横流。求爱不成,反倒搭上心爱之人的性命,这意外的结果使她惊恐、惭愧。她愧疚得情难自已,披头散发哭天抢地。正在这时,居士归来,察觉到家中的异常。女孩哽咽着道出了实情,忏悔自己的罪业,在居士的陪同下领罪认罚。
心猿意马这个成语在许多古文中都能找到出处。甚至在一些文学著作中,不同朝代的文豪也都引用了这个成语。元杂剧奠基人关汉卿在《望江亭》第一折写了这样一段唱词,“俺从今把心猿意马紧牢拴,将繁华不挂眼”。而到了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的笔下,《西游记》里的心猿意马就特指孙悟空和白龙马。
在莫高窟285窟这幅《沙弥守戒自杀品》壁画中,房顶所绘的一只栩栩如生的猿猴,颇耐人寻味。画工巧妙地运用了映衬手法,为了表现妙龄少女内心情感的冲动,画工并没有直白地画出妩媚娇羞的形象,而是别出心裁地在屋顶上画了一只作攀缘状的猕猴,以此比喻少女初见小沙弥之后心猿意马的心绪。戈壁大漠并非猴子的生存区域,为什么敦煌壁画中会存在猴子形象呢?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介绍,敦煌是古丝绸之路要地,商贸文化交往繁荣,猴子文化很可能是随着丝路驼队来到了敦煌。
新闻推荐
作者:[英]安娜·伯恩斯出版: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0年版“别再窥探我的生活。没有肢体接触,就不构成侵犯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