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遭遇特殊就业季。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高校、部分专业为追求就业率“好看”,变相要求毕业生提供就业证明等表格材料,以完成就业率的统计。令人烦恼的是,毕业生本就因求职而背负较大压力,却还得分心配合“表演”。“表格就业”,何以流行?
1
催协议,填材料,毕业生很无奈
东北某高校本科毕业生小李5月份收到学院通知:“6月5日前必须提交就业信息,否则无法打印报到证,没有报到证则无法派遣档案,学校对档案损坏或丢失概不负责。”
收到此信息后,小李的班级群炸开了锅:“拿报到证和档案说事,就是强迫我们无论如何也要证明自己就业了。”
毕业季事务本就较多,一旦部分高校、部分专业“下令”学生“配合就业”,毕业生还要分心填写、提交各类证明自己就业的材料。做这些对他们而言,纯属“添乱”。
今年刚毕业的本科生小孟向半月谈记者吐槽学校要求她开具就业证明的各种软硬手段及说辞——“影响报到证打印” “档案寄送可能受影响” “早填早省心” “不影响未来招考求职”……小孟也曾上网写长帖猛批学校,但被问及“是否会向上级部门反映此事”时,她叹气说“还是算了吧”,并请求半月谈记者不要公开她的身份。
2
让毕业生配合演戏,部分高校套路多
半月谈记者发现,如今高校想要让毕业生配合演戏,手段不少。
——抓住毕业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以报到证、档案作威胁,迫使毕业生就范。
小李说,学校帮助毕业生保留两年档案本是政策,但学校传达时稍改口气就成了“扣留”。再加上多数学生并不了解国家政策,也不愿冒诸如迟发毕业证、拿不到档案等风险,便选择“认个怂”,只图顺利毕业。
毕业生离校后也不愿再做追究,因为许多毕业生将来参加企事业单位招考、升学考试乃至参军入伍时仍有赖学校开具各种证明。“把跟学校的关系搞太僵不划算。”小李说。
——打感情牌,搞道德绑架,让毕业生帮母校“撑面子”,美其名曰“一荣俱荣”。
一些高校会联络毕业班学生干部,动员同学帮学校一把。“学院说,如果大家不配合,就业数据会很难看,到时专业声誉受损,我们求职受影响,将来师弟师妹也会恨我们。”小孟说。
——软磨硬泡“骚扰”毕业生,迫使其松口。
“许多学生根本不指望学校帮他们解决就业,只求学校不打扰。”已经毕业一年多的小于曾是学校负责就业统计工作的学生干部,他曾帮学院将就业率加以“提升”,且得到了毕业生同意。
谈起秘诀,小于说,他会以“就业回访”的名义给未就业的毕业生打电话,如果对方说自己仍未就业,就隔三差五再打,直到毕业生声称就业为止。有的毕业生不耐烦,表示“只要不影响我求职,材料可以随便填”。
——以自由职业、自主创业等灵活就业形式,为毕业生“配合演戏”降成本,减难度。
据高校内长期负责就业工作的李兵透露,目前能够算就业的毕业形式有10多种,包括签就业协议就业、签劳动合同就业、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升学等。其中,以自由职业、自主创业为代表的灵活就业形式最易注水。
知情人士直言,前几年,部分地方规定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形式就业时需提供企业营业执照等硬性材料,搞“表格就业”“配合演戏”成本较高。有几年有关规定松动,在教育部2020年新规出台之前,有的地方,毕业生曾只需提交一份个人创业声明即算自主创业。毕业生选择自由职业,也只要有自主择业申请等表格材料。
而且,如果毕业生以灵活就业形式就业,可以保留应届生身份,将来参加各类企事业单位考试时不受限制。这种就业形式对毕业生影响几乎为零。高校也偏向于“操作”学生以此种方式“就业”。
“高校知道学生嫌填表格材料麻烦,所以给毕业生提供最省力的方式来完成就业信息上报。上级的宽松规定反而成了可利用的空间。”李兵说。
3
就业率指标硬杠杠愁煞人
其实,毕业生被学校“就业”此前并不鲜见,只是近年来上级部门监管趋严,高校再想搞“被就业”已不能绕开学生这关。“以前学校改学生就业信息都无需让学生知情。”一位高校辅导员说。
今年,对于辅导员老师来说,他们为了做出让上级满意的就业率数据,反复联系学生催交协议,也是头疼不已。
“满世界找人,追着学生问就业。”中南地区某高校辅导员刘瑶说,今年毕业季,辅导员们压力很大。“做就业统计是门苦差事。学生如何就业,打算何时就业,辅导员无权干涉。但上级下达的就业指标是要完成的,如同刀架脖子。”
作为评价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在一些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关乎专业设置、专业规模与校内各学院的资源分配。如果就业数据不好看,专业面临停招、缩招风险,相关专业的教师薪资、教研课题项目经费都受影响。有的学校规定,专业就业率低于80%的,下一年停招。压力层层传导之下,“表格就业”产生了。
东部某高校中文系秘书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很受欢迎,真实就业率可达到70%。但有的就业率“惨淡”的专业搞“表格就业”,数据反而更亮眼。该秘书专业只得跟进,以守住排名。
多位受访高校辅导员都向半月谈记者提到,他们所在的高校会将就业率指标压实到每个学院的每个专业,辅导员如果交不出好看的就业数据,待遇奖金都将受影响。
4
加大力度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真实准确
就业统计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进展、服务政府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具有关键意义,就业数据保真是就业统计工作的底线,是不可触摸的“高压线”。
为准确掌握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确保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结果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准确性,教育部今年多次下发通知,要求坚决杜绝“虚假签约”“被就业”以及“就业率掺水、造假”等问题,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确保就业统计工作真实准确。
教育部要求各地各高校严格落实“四不准”要求,即: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
6月下旬,教育部再次下发通知,严格核查各地上报的就业数据。此次核查的重点包括:按就业统计指标内涵,核对分类统计信息;核实“学信网”上毕业生反馈存疑信息;核实用实习单位顶替就业单位、毕业去向中“其他形式就业”比例失实、就业证明作假等违规行为。毕业生的相关纸质或电子就业材料要在校级就业部门存档备查,存档时间3年及以上。各高校在自查后,要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中纠正错误数据。此后发现并核实的问题,将视为数据造假,视情况予以通报并从严惩处。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记者手记:
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追求高质量就业,“不将就”,职业路径规划越发清晰,有的则主动选择“缓就业”“慢就业”。如相关部门仍过分追求“光鲜”的就业率,实际上陷入“毕业必须就业”的思维中。结合当前毕业生就业心态,客观看待近几年高校初次就业率下降的实际情况,有助于有关部门找准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发力点。
根据目前情况,强化对就业数据的监管核查并不一定能彻底解决就业率注水问题,反而可能导致普通师生进一步承压,迫使辅导员让学生把数据做得“真实”一点。
一些高校教师认为,杜绝“表格就业”和就业率注水,重点在疏不在堵,应着力转变评价机制,改变当前高校就业工作重就业数据、轻就业质量的评价方法,鼓励高校在择业指导、就业政策讲解上下功夫,强化专职就业指导教师配备,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现就业指导服务工作长期、稳定、有效。
(来源:《半月谈》2020年第13期,原题为《被就业套路多,就业率大注水,特殊就业季上演“表格就业”?》)(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刘君“带你走近——”是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之一,要求考生客串一下主持人,补充一个地名,写一篇主持词。而我想带你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