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厚勤
十几年前,农民创收乏力,外出务工成为重要途径。有的夫妻将孩子交给父母,一同背上行囊远走他乡。这些孩子长期见不到父母,就成了留守儿童。
我曾多次到农村采访过留守儿童的生活,那些孩子大多是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整个院子都是萧瑟的。孩子们放学了把书包一扔,从筐子里掰一块凉馒头啃着,就到大街上疯玩了。至于照顾他们的爷爷奶奶,多数是没有什么文化的,他们的任务是别让孩子冻着饿着,并没有进行家庭教育和作业辅导的责任和能力。
我们采访有时也会问一些生硬的话语,比如:你想爸爸妈妈不?这时候孩子们就会沉默起来。他们不会表达感情,沉默就是最深的思念了。那时候农村安装电话的还很少,他们家的墙上,或者抽屉里的烟盒上,往往记着父母打工的电话。有时候他们的父母会打电话到有电话的邻居家,邻居再去叫,等电话再次打来。
小学的老师都会告诉家长,小孩子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这需要家长的教育和引导。离开父母的孩子显然缺少这些,没有一个孩子不爱玩,他们像放养的动物在村里四处游荡,只负责按时上课,不负责搞好学习。
更可怕的是,留守儿童不仅缺失了父母对学业的监管,而且缺失了亲情,这会给他们留下很大的心理阴影。
我的岳父岳母退休前在剧团工作,舞台四处转移,他们说走就走。妻子姐妹三人,最小的跟着姨妈生活,妻子和姐姐跟着爷爷生活。她们留守的生活比后来的农村儿童更加凄惨。没有人管教,她们皮得像野孩子:爷爷跟她们说多吃点地瓜,保养的。她们说,保你上西天;爷爷爱听收音机打瞌睡,她们偷偷关掉开关,还要学着主持人的声调说,这次节目播送完了,再见。
她们的爷爷那时候已经很老了,无力也无心去批评或教育,每当此时就发出很长的一声叹息:唉——
这个老人似乎也没有能力照顾好两个孩子,我的妻子上三年级的时候,体重只有三十多斤。她更像是与姐姐相依为命,她们一起上学放学逃学,一起眼馋别的孩子扑进妈妈的怀抱。她在学校被男生欺负,她的姐姐就去找那个男生打架。
那时候的冬天特别冷。有一天,她们的父母忽然回家,却马上又要随团出发。母亲对她们问长问短,却见两个孩子都只穿一条裤子,连秋裤都没穿,哆哆嗦嗦站不住。她们很想靠近母亲,却又因为陌生有些害怕,只是远远地站着。
岳母和岳父很快要出发了,车开动时,两个孩子突然追着车跑起来。
据说妻子小时候很聪明,岳父每次见她放学回来,都会说:哟,大学生回来了!那时候大学很难考,这是很高的认可。
但是这个缺乏关爱和管教的孩子,几乎从来不写作业。有一次她交了一篇作业,只有三行文字。老师在讲台上读了这篇作文,问同学们有什么缺点,她很积极地举手,并被老师点名。她很兴奋且肯定地说:写得太短!老师说,对,就是你写的!
后来,等她意识到要学习时,一些课已经听不懂了。
对孩子来说,最好的爱,便是父母的陪伴。这种爱无可替代,爷爷奶奶不能,别人更不能。
我的女儿一岁时,因为现实条件所限,只能将她送回老家。她到老家的时候就是断奶的第一天,我父亲长年在外打工,她跟着我母亲生活了数年。我母亲是把她当城里的孩子疼爱的,处处小心翼翼,很少出门。一座院子,两个人,四季变换。
中间我有几次回去,进了院子就见她一个人安静地挖土,母亲站在身后。我的记忆里,见到她都是萧瑟的秋天,一个人独自玩耍,好像并无乐趣,安静得可怕。
女儿被接回我们身边后,才发现她对我们和周边的一切都颇有陌生感。她的奶奶不认字,除了几首我小时候唱的童谣,她没有什么可以表现的。
有一次,我们一家三口去一个模特走秀的现场。活动开始前,很多家长把孩子放在T台上,让孩子们走。我的女儿显得格外拘谨,她脸上还带着冬天的“高原红”,在台上不知所措。
女儿用了很长时间才适应了新的环境,但她有好几年跟我并不亲近,我想或许是因为在她最需要陪伴的时候我缺席了,在我能陪伴她的时候又不够用心。
去年我离开家去异地工作,周末才能回去。在家的日子,我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孩子。今年春节后开班的时候,她第一次在我离家时掉了泪。
一个人在外地的日子,我每周给女儿手写一封信,拍了照发给她,希望以另一种形式陪伴她。她从不给我回信,但当我在钉钉上看到“已读”,便觉得欣慰了。
若非生活所迫,谁愿意抛下自己的孩子呢。但我仍然不赞同夫妻双双外出务工,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我相信其中获得的经济收益,远远不能弥补因为亲情缺失对孩子未来生活状况造成的损失。
亲情不分离,在一起就好。
新闻推荐
1岁多的女儿哭闹年轻的妈妈没有悉心安抚竟将其捂死还制造孩子溺亡的假象近日,广东高院对这宗故意杀人案作出终审裁定,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