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学闰
(接上期)对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词,我最感兴趣的还有“一壶浊酒喜相逢”。为什么是“浊酒”而不是“清酒”呢?《中华酒典》(中国书店出版,徐荣主编)说:清酒是与浊酒相对而言的,是反复滤过的浊酒(连糟货),是不含杂质而清澈的酒。古代,“九酝”的清酒主要用于祭祀,浊酒才可能用于饮用。从酒的发展历史看,最早的酒,是猿猴们发现的,其实是“自然发酵”的“果酒”。人世间最早喝酒的人,或者是负责采集的女人或者是负责狩猎的男人。他们和猿猴一样,也是偶然成为“最早的饮者”。《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说,元代才有蒸馏酒(白酒),这是蒙古帝国西征阿拉伯带回的“战利品”(酒虏),最早在军中烤酒,后来才“蔓延到民间”。然而,考古发现却否定了“白酒西来”的说法,中原大地出土了“宋代蒸馏器”(或许用于烤酒)。所以,“宋江们的海碗酒”才那么清冽。
据考证,我国有酒留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炎帝时期,传说是他创造了酒。商代甲骨文中已有“醴”字(甜酒之意)。我估计就像“賨人清酒”(醪糟酒、宕渠咂酒)。我很不解,先秦时期(秦昭襄王)的賨人(宕渠先民),就有了用于签订“国际条约”的“清酒”。这是我们所说的清酒吗?肯定不是!其实是滤过滤过再滤过的浊酒(发酵酒)。但是,反过来看,那时的“賨国”种植业是很发达的,还有剩余的粮食用来“烤酒”,还有麻布口袋用来“滤酒”。秦昭襄王把“条约”刻在石头上(史称“刻石为盟”):秦(秦国)犯夷(賨国)输黄珑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钟。黄珑是高档玉器,这个条约也说明了“清酒的珍贵”。或许,“賨人清酒”在那时就走进了“秦国的宫廷”。又有人说,“宕渠咂酒”被称为“中华酒文化的活化石”,这或许就是“賨人清酒”(邓天柱语)。说到“宕渠咂酒”,就要顺便说起石达开那首“咂酒诗”:万斛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五岳捧起擎天柱,吸得长江水倒流。这首诗,形神兼备,气势豪迈,有賨人气概。武王伐纣,賨人前歌后舞,估计也是“喝了咂酒”的缘故吧。
酒,是个好东西。但若以史为鉴,喝与不喝都是罪。有因喝酒亡国的,也有因不喝丧身的。幸好,我们生活在一个开明的时代,可以有“滚滚长江东逝水”,也可以有“一杯浊酒喜相逢”。酒,喝与不喝,都是历史。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古人多风雅。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英雄多豪迈。建安时期的“竹林七贤”,有哪个不喝酒呢。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唯使君与操尔)。你认为是用青梅来煮酒吗?那你错了。青梅是青梅,煮酒是煮酒,其实是“青梅佐酒”。“煮酒”就是“把酒烧热”,“关羽(其实是孙坚)温酒斩华雄”,“酒尚温”也说明了“煮酒”的事实。古人喝酒加不加热,我没见文字记载。但是,三国时期喝酒都要“热一热”。因为是浊酒,正如我们现在的醪糟酒、宕渠咂酒,不热不温,少了一份滋味。
适值端午节,按风俗要喝“雄黄酒”。屈原先生是否因为那个“不听话”的楚怀王而借酒浇愁,发出那么多牢骚(《离骚》)。诗酒相伴最出名的有两个,都是李家屋里人。一个是豪放的李白,可以斗酒诗百篇,也可以借酒“耍脾气”(天子呼来不上船),可以“耍大牌”(千金散尽还复来),还可以“与尔同销万古愁”。一个是婉约的李清照,篇篇都有酒,词章溢满酒香,写饮酒、写醉酒,写微醺、写浅酌、写沉醉,写尽饮者状态,写尽人生百态。屈原说,世人浑浊我独醒。说明他肯定没有大醉过,不如我等酒徒,可以从欢声笑语喝到胡言乱语再喝到不言不语(烂醉如泥)。也好,可以避免“跳河”事故。如果“端午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楚国的子民们投进汨罗江的粽子,是为了迷惑鱼虾,免得他们去“蚕食屈原”。粽子的形状是“五花大绑”,是不是隐喻“屈原被绑着沉江”呢?史上有“跳江”和“沉江”两种记载。这样看来,沉江或许更接近事实。是“自沉”还是“他沉”呢?应该是“他沉”更接近事实。有俗话说:“酒醉聪明人、饭胀哈龙包”,是不是“越喝越聪明”或“越能喝越聪明”?没有科学证明这一点。《三国志·徐邈传》说,古人把“清酒”称为“圣人”,把“浊酒”称为“贤人”,把喝酒看成是“亲近圣贤”(好一个借口)。从其全传看,“亲近圣贤”的徐邈还真是“越喝越高升”呢!
酒,是士子怀才不遇时的“精神伴侣”,曹植就是一个典型。在曹操20多个儿子中,排名“前三甲”。大哥曹昂,在跟随父亲征讨张绣的战争中阵亡。本已归顺的张绣,为什么反叛呢?是因为曹操强占了张绣叔父张济的“美妻”。张绣认为“曹操占了他的便宜”,突然反叛,把曹操打得落荒而逃,长子曹昂就“丢在了战场上”,以至于丁夫人(悦昂)要跟曹操“闹分裂”。二哥曹丕文武双全,有《典论》流传后世。魏明帝曹睿(曹丕子)于太和四年(230年)把他爹的《典论》全文刻石,立在宗庙门外(古代宗庙是最神圣最重要的地方)。曹操被一大群优秀的儿们子弄得“乱花渐欲迷人眼”,在立太子问题上一直“举棋不定”。属意的人多,一会儿是曹丕,一会儿是曹植,一会儿是曹彰(黄须儿),还有的史上没记载。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被立为太子(魏太子),过了三年,曹操就“驾崩”了。其实,曹植更讨曹操喜欢,但为什么没有被立为太子呢?就是因为“醉酒”(大醉后不能带兵出征)。据《三国志·曹植传》,曹植在众兄弟中“最耀眼”的是在铜雀台上“指物赋诗立就”。当然,曹植在众兄弟中“最悲催”的是在曹丕的御案前咏诵《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我们读出的“相煎何太急”的愤懑,还有对“本是同根生”的悲凉。有人说“七步诗”事件估计不是史实,《曹植传》中也没记载。但是从《三国志·曹洪传》读出了曹丕“小气与残暴”。曹洪(曹操堂弟)家很富有,但生性吝啬,文帝(曹丕)年轻时曾向他借钱,他不借,文帝怀恨在心。继位后,借曹洪门客犯法一事,将曹洪打入大牢并要处死,群臣说情无效。幸亏卞太后去威胁郭皇后:“假如曹洪今天死,明天我就让皇上废了你”。郭皇后痛哭着屡次请求,曹洪才得以“免去性命之忧”,但官位、爵号、封邑被“一扫而光”。这样的文帝弄一出“七步诗事件”,怕是完全可能的哟。有个这样的兄弟当皇帝,曹植的日子“肯定不好过”,曾多次上书给曹丕,请求当个“试用干部”,曹丕都没有“批准”。所以,曹植才喜欢“杯中乾坤大,酒里日月长”。以至于给他作传的人都说他“饮酒放任”。其实,酒在古代是个“奢侈品”,平时被官府“控制着”。只有皇家遇到喜事才“举国同庆”(大酺三五日),平时不能也不敢喝酒(否则违法治罪)。
铜雀台,传言曹操是为了“二乔”而建,史上没记载。有这种说法,是因为唐朝杜牧的一首诗歌:《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历史记载是,建安十五年(210年)春,曹操下达“求贤令”(唯才是举,不问品行)。该年冬,在邺城兴建铜雀台。这样看来,铜雀台其实就是曹魏的“集贤院”。巧合的是,娶了小乔的周瑜在这年准备攻打益州,兵还未发,就因病而死,娶了大乔的孙策早已死去,就让唐朝的杜牧先生有了“美丽的误会”。值得一提的是,史书上不见铜雀台上的“群贤毕至”的记载。倒是曹操临终遗言:所有的嫔妃都移居铜雀台。铜雀台没有“锁住二乔”,锁住的是曹操身边的“一群寡妇”,不知道,铜雀台里的女人们是否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悲凉之声呢?
除了曹植怀才不遇“喝酒放任”,还有庞家“士子”(庞统),刘备手下的军师中郎将,几乎与诸葛亮齐名。赤壁之战时避乱江东,鲁肃把他推荐给周瑜。瑜卒,又推荐给孙权。因为庞统相貌“太得罪观众”,孙权不用。遂往荆州投先主(刘备),刘备也因其“貌丑轻之”,任为耒阳令。庞统到任,终日“醉酒当歌”,不理政事。先主怒遣张飞去“过问过问”,却见识了庞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特异才能,又经孔明等推举,遂拜副军师中郎将,与亮共赞方略。水镜先生(司马徽)说:卧龙(孔明)、凤雏(庞统)二者得一个,就可以“得天下”。历史也会开玩笑,刘备“鱼与熊掌兼得之”,却最终被曹魏所灭。三国时候,肯定有“外貌协会”,孙权、刘备是会员,曹操可能是会长。刘璋派张松出使曹魏观察曹操,曹操因为张松长相“有点着急”,轻侮加慢待。结果准备献出益州“军事地图”的张松,失望而回,把这个“宝贝”献给了刘备,直接推动刘璋“邀备入蜀”,让刘备终于抢到了一块“自己的地盘”。史书上没有记载,曹操知道后作何感想。我看到赤壁之战时,曹操得知“孙刘联盟”建立,几乎握不住手中的笔(“笔掉地下”),他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时,刘备握不住筷子(“箸落地下”),好像没有什么两样。
酒壮英雄胆。美女和美酒,往往都与英雄相伴。那些美女配英雄的“儿女情长”,以大乔小乔嫁给孙策和周瑜最有名。至于貂蝉(四大美女之一)与王允(司徒)、董卓和吕布的故事,有点似是而非。据好事者考证,貂蝉其实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宫女(负责管理貂蝉冠),其实姓任名香。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我看前三个都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只有杨贵妃的故事不怎么“光鲜”,皇帝公公(唐玄宗)爱上了太子(李瑁)的妃子。唐代是个什么样的朝代?武媚娘“媚了两代人”,从唐太宗的“贵人”变成了唐高宗的贵妃,与高宗并称“二圣”,后来干脆让“李唐王朝”变成了“武氏天下”。
(未完,待续)
新闻推荐
原创壹心理来自专辑亲密关系危机非也|作者欧小宅、虫子|编辑今天,壹心理和你聊聊“婚后AA制”没有感情和共情的AA制是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