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并公布10起生态环境保护典型案例。
黄河绵延5000多公里,流经九省区,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最高法院副院长陶凯元表示,上述《意见》就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司法服务保障的重点制度机制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路径,“这是最高法第一次在规范性文件的层面上明确提出了构建流域司法机制的要求。”
坚持最严法治观,注重修复司法理念
澎湃新闻注意到,最高法院将今年环境日的主题确定为“保护母亲河,人民法院在行动”。前述《意见》分为三个部分共18条,皆在立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司法需求,推进黄河流域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
在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内容上,《意见》分别从落实严格责任、助推水沙调节、促进绿色用水、支持创新驱动、保护人文资源、强化修复措施、注重分类施策等七个方面,对人民法院依法公正高效审理各类案件,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坚持最严法治观,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改善。二是坚持新发展理念,强化涉民生、金融、破产、知识产权、涉外等各项审判执行工作。三是坚持分类施策,充分考虑黄河上中下游差异,区分主体功能定位,针对不同司法需求妥善审理相关案件。
比如,在落实严格责任上,《意见》特别要求依法惩处污染环境、非法采矿及破坏性开采、盗伐滥伐林木、非法捕捞水产品、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等犯罪行为,严厉惩治环境监管失职犯罪、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后果的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犯罪,筑牢黄河流域生态屏障。
同时,《意见》还要求加强对行政机关不履行环境违法违规行为查处职责案件的审理,监督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落实流域监管责任。坚持损害担责、全面赔偿原则,依法追究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者的民事责任,鼓励支持生产要素向防沙治沙等生态环境保护方向聚集,促进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妥善审理环境公益诉讼、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提升黄河上游水源涵养能力,促进中游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加强下游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提高生物多样性。
此外,《意见》还要求严厉打击损毁文物,损毁名胜古迹,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盗掘古人类化石、古脊椎动物化石等犯罪行为,严厉惩治破坏黄河流域人文遗迹、自然遗迹的犯罪分子,保护黄河历史文化遗产。加大对黄河流域相关文学艺术作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司法保护力度,促进黄河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
在严厉打击的同时,《意见》也要求注重修复司法理念,促进生态环境修复和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创新审判执行方式,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禁止令的作用,探索多元化生态修复方式,完善刑事制裁、民事赔偿与生态补偿有机衔接的环境修复责任体系。建立健全公益诉讼、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审计监督及责任追究制度,确保生态环境及时有效修复。推动修复主体多元化,在环境损害鉴定、修复方式选择和判决执行监督等方面加强与行政机关对接,拓宽第三方替代履行和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渠道。
首提构建流域司法机制,探索涉生态保护案跨省集中管辖
值得关注的是,《意见》还明确提出了构建流域司法机制的要求,这是最高法第一次在规范性文件的层面上作出的规制。
陶凯元指出,《意见》第11-18条,分别从审判机构、集中管辖、司法协作、协调联动、多元解纷、信息共享、公众参与、队伍建设等八个方面,就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司法服务保障的重点制度机制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路径。
比如,《意见》要求推进黄河流域环境资源专门审判机构建设,统一涉环境资源案件的受案范围和审理程序。加强知识产权法庭建设,保障黄河文化传承,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统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整体保护需要,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和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归口审判机制改革。
与此同时,坚持改革创新,构建契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案件集中管辖机制。加强流域内集中管辖法院内部以及集中管辖和非集中管辖法院之间的协同审判机制。探索构建流域、湿地等生态功能区和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涉生态保护案件的跨省域集中管辖机制。
此外,还应立足流域内生态环境治理需要,构建沿黄河九省区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司法协作机制。推进跨域立案诉讼服务改革,推动流域内各地方法院之间诉讼事项跨区域远程办理、跨层级联动办理。对于流域内重大疑难复杂法律适用问题,由相关法院共同协商研究解决。健全流域一体化执行指挥体系,推动流域内异地法院之间在查询、冻结、查封、调查或者法律文书送达等有关事项的司法协作。(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遛狗栓绳已经是爱狗人士的常识小编也多次提醒大家但总有人不当回事这不,又出事了!近日苏州张家港钱先生在开车时一条金毛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