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3日,深圳特区报著名摄影记者郑东升(阿东)因突发脑梗不幸逝世,终年58岁。
郑东升(阿东)是1962年出生在深圳的“土著”,东门老街就是他长大的地方。
1980年,18岁的阿东参加工作,那一年,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建立。
他是资深摄影记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体育……这些线的新闻他都跑过,拍摄过的照片不计其数。在东哥家里,光是黑白照片的底片,就装满了一个2米高1.2米宽的大衣柜。
在特区建立38周年(2018年)之际,亲眼见证深圳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东哥,把自己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拍摄的一些黑白老照片,挑了一部分出来。这些照片的主角,都是深圳的普通人。有东门的一家人,有工地的建筑工,有流水线上的打工妹,也有开车打手机的靓女……
感谢阿东,让这些普通人,穿过历史的烟尘,再一次来到我们面前。
他们是阿东的记忆,也是深圳的记忆。站在平安金融中心楼顶上,透过巨大的落地玻璃窗四顾深圳,一切那么渺小,一切又那么神奇。脚下116层高的大楼,仿佛是生命中的时光隧道,逐层往下有如年轮流转,一直追溯到最初——38年前的那一天。
那一天,深南大道还是一条荒凉的小土路;
那一天,深圳国贸大厦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在生长;
那一天,台风暴虐,建设路、和平路的低洼地带水漫商家;
那一天,中国首家麦当劳在东门老街开门营业;
那一天,深圳股市火爆,万人空巷炒股票……
今天,无论人们站在深圳的任何一个角度,再也无法找到最初的模样,而且这个城市还在以全球最快的速度不断变化中。
如果说深圳是当代中国的一件的艺术作品,那么这幅作品最撩人心弦的是,在它每一处微小风景的背后都隐含着芸芸众生的温度与情感。
如果说深圳是当代世界的一个传奇,那么它最撼动人心的是,从荒芜到璀璨的每一刻,都有代代相传的梦想与激情在熊熊燃烧。
如果说深圳注定是一些人的抉择与命运,那它属于无数在深圳挥洒青春和汗水的一代又一代人。
包括我在内也无法想象到,30多年后深圳会成为人类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因此我也无法预知到,那些为新闻而拍摄的照片,在日后会成为一个传奇故事无可替代的最初诠释。
当我整理30多年来拍摄的资料时,透过照片,初创深圳的烟尘与峥嵘穿越时空,再次展现在我面前,一切仿若隔世,一切又好像那么鲜活。
那些年,我在深圳遇见了你,更遇见了深圳这座城市的神奇。
——郑东升
上世纪八十年代住在工棚的外来建设者。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东门上大街一户家庭的基本摆设。
1983年,罗湖湖贝村一家来料加工的玩具厂。
1984年,老街人民南路商业街。
1984年,罗湖向西村一家塑胶花加工厂的女工宿舍。
1985年,农民赶着猪经过当时的深南路香蜜湖路段。
1985年,蛇口工业区下班的人流。
1985年,外来工在蛇口工业区的简易工棚里午休。
1985年,外来工在蛇口工业区简易的冲凉房洗澡的情景。
1985年,一外来工在蛇口工业区的工棚里写家书。
1986年,老街解放路充满南粤风情的老房子与首家落户中国的麦当劳快餐店。
1986年,沙井一家三来一补电子厂在流水线发工资。
1987年,建筑工地的电焊工。
1987年,建设中的广深高速公路皇岗路段。
1987年,用大缸盖喝水的建筑工人。
1987年,深圳上沙码头大汗淋漓的搬运工。
1988年,外来工的工地午餐。
1988年,众多游客涌进中英街进行疯狂购物。
1989年,一边开车一边打大哥大电话的时髦女青年。
1989年,八卦岭工业区某工厂招聘员工前来应聘的求职者从楼下排到楼上。
1989年,福田到处都是工地灰尘滚滚,坐中巴上班的人们都做足了防护措施。
1990年5月31日,首次移山填海爆破拉开了盐田港建设的序幕。
1990年,当地妇女在沙头角海关前排队等候出关。
1990年,广深高速公路皇岗路段。
1990年,深圳吸引大量人才前来寻求发展机会。
1991年,股民在证券公司里观看行情。
1991年,国投证券公司里人满为患,实在挤不进去两位心急的股民搬来梯子站在门外看行情。
1992年,人们在证券公司前领取抽签表。
1992年,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如潮水般地来到深圳找工作,这是深圳某公司招工的盛大场面。
1993年,在某公司门外排队等候面试的求职者。
1994年,修建滨海大道的泥头车运泥填海的场景。
1995年,深圳南塘商业街拆迁的情景。
1995年,中华自行车龙华分厂的女工下班后的业余生活。
1995年,中华自行车龙华分厂的工人在早训。
1996年,深圳人才招聘会上揽全国优秀人才的大型横幅非常抢眼。
1999年,在深圳一工地干活的陈威把爱情穿在身上。
2000年,深圳湾养蚝的最后一批蚝民。
【全文转载自深圳特区报-读特客户端】(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他到底是不是真的喜欢我,还是只是玩玩而已?好像这是一个对于绝大部分女孩来说最棘手的问题,因为她们永远无法判断一个男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