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百态社会 > 正文

解读汪曾祺纪念馆:置椟藏珠

来源:澎湃新闻 2020-06-05 12:36   https://www.yybnet.net/

在汪曾祺对故乡高邮的回忆文字中,有一段这样的描述:江浙一带人见面问起我的籍贯,答云高邮,多肃然起敬,曰:“你们那里出咸鸭蛋。”好像我们那里就只出咸鸭蛋似的!类似小儿辩日般赌气,汪曾祺随即列出一连串家乡名人,“我的家乡不只出咸鸭蛋。我们还出过秦少游,出国散曲作家王磬,出过经学大家王念孙,王引之父子。”

现而今,离家在外的游子再被旁人问起高邮的名人典故,恐怕首先要摆出来的第一人,便是汪曾祺。今年是作家诞辰100周年。5月18日,江苏高邮的汪曾祺纪念馆,选在“世界博物馆日”当天正式开馆。清水水泥的立面,复用旧居拆迁下来的砖瓦,扬州园林叠水的旨趣,融于古城肌理的整体样态……在新馆内走一走,馆主其人的追思,作家其文的涵泳,与建筑本身的特色,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汪曾祺纪念馆嵌于高邮古城的新、旧之间

不同于纪念馆惯见的一体式建筑空间,汪曾祺纪念馆由七个“BLOC”分体组合而成。七个体块的错动相连,以及相互间空隙处带来的气口,让这片尚未完全竣工的街区有别于“为纪念而纪念”的执拗和孤傲,先就连缀起周遭市井生态原有的烟火气。姚维儒是高邮民间的一名汪曾祺研究者,汪迷群体里已小有名气。他曾向澎湃新闻出示过一张电脑绘制的“高邮人民路解放前工商业分布示意图”:南、北方向以“后街”和“人民路”为界,东、西方向以“科甲巷”和“竺家巷”为限,四方之中围拢的“汪家大院”,本就和周遭的“韩氏诊所王木匠家”、“丁同源广货店”,“如意楼客栈”,“绪家旱烟店”等连成一片。

高邮人民路解放前工商业分布示意图 手绘制作:姚维儒

据姚维儒介绍,汪家大院虽然地处高邮古城之外,但“近代以来,这里一直是高邮的商业繁茂之地”。由此观照2019年高邮城建十大项目之一的汪曾祺纪念馆,以及由汪迷部落、汪氏家宴和汪氏客栈一道连缀而成的“汪曾祺文化特色街区”,这片方圆9000多平米的地域,隐然间画出了一张更大的蓝图——联想到本世纪初上海石库门“整旧如旧”的改造,以及之后成都宽窄巷子“闲在宽巷子,品在窄巷子、泡在井巷子”的归旨,“汪曾祺文化特色街区”的出现,似也可以视作这一新型商业形态的“下沉”。

“设计方案的时候,我改了一个成语。买椟还珠大家都知道,我把这个成语改成了“置椟藏珠”:放置一个精美的“椟”,收纳好汪老文学成就这颗璀璨的“珠”。” 作为此次汪曾祺纪念馆的设计方,同济大学设计集团副总建筑师、建筑设计四院院长江立敏,日前接受澎湃新闻专访。在他看来,这些“椟”还有个基座,而宝盒错落其上,基座上的灰砖红砖就是这个场地拆了的老建筑留下来的,“我们认为这蕴含着一种“基因”传承。基座隐喻高邮运河河堤,京杭大运河穿插在高邮湖和老城之间。汪老曾在文字中描述过,“城的地势低,据说运河的河底和墙垛子一般高。我们小时候到运河堤上玩,可以俯瞰人家的屋顶”,儿时的印象足见汪老后来对家乡的切切思念。”“可以说“城”、 “水”、“间”,三者构成了汪曾祺文学作品的主要空间与环境特色,自然也就成为了汪曾祺纪念馆建筑的语言载体。”江立敏说。

汪曾祺纪念馆开馆之后,关于汪曾祺纪念馆和木心美术馆有部分“雷同”的争议,江立敏在澎湃新闻记者的采访中做了回应。他认为,关于建筑外立面材质,类似这种文化建筑,清水混凝土是比较容易想到的材料,很多文化建筑用的都是清水混凝土。“它的材质、质感、暖灰的色调和汪曾祺率真自然的人物特点是相契合的。”

关于纪念馆馆名的放置位置,目前放置的位置就是该建筑外立面的合适位置,入口主立面右下角署名,也是写序落款的格式,与汪老作家的身分吻合。“我们把汪曾祺三个字做了镂空,是希望夜间能透光”;关于内部空间设计,纪念性建筑的室内的展陈空间有其共性,整体看肯定各有不同,这都是呼应展示的主题的,“如果仅仅选取某一两个片段做比对,是不是有断章取义之嫌?建议对这一项目感兴趣的人去现场感受一下。

“纪念性建筑因为展示要求,,多半比较封闭、开窗较少。封闭盒子的形式是比较常用的,贝聿铭设计的伊弗森美术馆就非常经典,良渚博物馆也是类似这样的组合式布局。汪曾祺纪念馆的整体设计思路是“化整为零”,用“体块组合”的形式取代常见的整体建筑形式。”在江立敏看来“院落空间”才是这组建筑群的核心,“纪念馆位于古城密集区域,院落提供了更多的宁静空间,也令人联想起汪曾祺笔下对自家院子的回忆。由此这也不只是一个馆,其实是一片文化街区,一处城市公共空间。”

江立敏在开馆当日接受媒体采访。 本文照片除注明外皆由受访者提供“美,多少要包含一点偶然”

澎湃新闻:所谓知人论世,设计汪曾祺纪念馆,我想请你先谈谈对他的文学创作,有哪些感性认识和了解?

江立敏:承担一位文学家的纪念馆设计,肯定要对他的性格特点和文学成就做一番系统的了解。汪老在广大读者心中享有很高的地位,纪念馆又是建在汪老的家乡高邮,不能不让我们既兴奋又审慎。汪老曾在文章中写到,搞文学创作要贴着人物写。引申下这句话,设计汪曾祺纪念馆,也要贴着他这个人物做设计。

我在接手具体设计工作之前,零零散散读过一些他的小说,印象里都篇幅不长,文笔朴素率真,没有很多“大道理”。接手项目后,当地领导主动赠送我们一套人文社版的《汪曾祺全集》,阅读之后获益良多。铁凝曾说汪老文章,初读是水,再读是酒,这话总结地特别到位。他的文字读来如话家常,又十分耐品,值得反复回味。常常让人读罢掩卷,又能有所思考。你也能发现汪老的知识非常渊博,这同他一生走南闯北,经历坎坷有关系,所以他的笔下三教九流各色人等信手拈来。在“谈艺”这册中,汪老有篇文章《论精品意识》,提到要先有“精品意识”,才能出“精品”。这句话可以作为我们此次设计纪念馆一条总的律令。另外,汪老谈到文学创作还有一句话:美,多少要包含一点偶然,对我也很有启发。虽然文学创作和建筑设计是两个门类,但大道相通,美美与共。

澎湃新闻:所谓“北清华,南同济”,汪老家乡高邮正好处在大运河畔一个“不南不北”的位置。能否介绍下此次设计汪曾祺纪念馆的缘起?

江立敏: 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同济建筑设计院接手了高邮当地“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的设计任务,最后一役纪念馆2015年底竣工,各方面反馈都不错。2018年,又接到了设计汪曾祺纪念馆的任务,我想也是出于一种既有合作的信任。

我们设计团队是2018年12月第一次到实地踏勘,那天我记得下着小雨,南方的冬雨还是挺冷的。现在纪念馆的位置就处于高邮古城的“商业中心”,这个“商业中心”不是大城市SHOPPING MALL的概念,就是当年各种商贩辐辏而来,错落出的城市肌理,街巷的宽窄都还保留着当年的味道。那天正赶上拆迁,场地内堆放的都是从之前老旧民居拆下来的旧砖和瓦片……这种感性认识,让我当时就决心汪曾祺纪念馆要强调它“在地性”的一面,不管它最后是什么样子,都要能融入古城的氛围和气韵。

纪念馆原址旧居拆迁后留下的旧砖

澎湃新闻:汪曾祺纪念馆现而今的样子我们都看到了。这处文化建筑从体量上讲是“打散”的,尺度同周遭的民居样貌相协调。这种小体量组合的方式,也让我想到了贝聿铭的处女作,设计Everson Museum of Art(伊弗森美术馆)。

江立敏:没错,纪念馆最后的设计选择是一个个的“BLOCK”的组合关系,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美术馆、博物馆一体式的建筑空间。这一次我们通过这些“体块”的穿插、错动来构成纪念馆。首要的考量便是希望它最终要融入古城肌理,和周边民居有一种尺度上的协调和互动,要产生一种亲切感。汪老本人就是一位富有人道主义精神,平民情怀的作家,他的纪念馆不应该在视觉上有拒人千里之外的错觉。

另外,我们考虑作为文学家,和其他领域精英人物不一样,文学家成就体现在他的作品上。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是一个画家或者雕塑家,他们的作品呈现尺度和样态恐怕就不是这样,文学作品可以按照不同的时期、体裁分门别类安排在一个个空间里,从而体现出创作脉络和丰富性。汪曾祺纪念馆最终呈现出漂浮在地面上的七个体块,我们一开始也没有刻意想去对应他方方面面的文学成就,而这不妨碍汪迷站在建筑前产生相关的联想,纪念性建筑本身就是要能激发观众自发去阐释的多义性。

“让当下同历史有所叩问和对话”

澎湃新闻:我注意到汪曾祺纪念馆结合了一部分汪家的旧居所在,能否就此解说下这方面的整合?

江立敏:纪念馆所处街区偏北侧这一块就当年汪家大院,1949年后这里的功用就改变了。目前保留的“汪曾祺故居”挂牌处,实际上是汪家以前的柴房。在我们开始设计之初,汪家后人给出了旧宅房屋的复原图,现在纪念馆里也有汪家大院复原模型。回到方才讨论纪念馆具体样态的问题,为了融入古城肌理我们不会做特别大体量,一定要化整为零,是一种组合式样态。这种组合样式,当然也借鉴了高邮传统民居、院落的组合关系。

时代不同了,功能也不一样,我们不是去复原(汪宅),但一定有所借鉴。比如纪念馆的展厅外有一个下沉的“水院”,它的创意来自汪老在《我的家》中的回忆,“天将下雨,砖地上就潮乎乎的。若遇连阴天,地面简直像涂了一层油,滑的……”要再现一种“础润而雨”的意趣。另外在汪老书吧进门处有一处“树院”,树是新栽的,终有一天会形成亭亭如盖的浓荫,而汪老的坐像就在浓荫树下。类似这样的巧思和布局,其实在传统院落中都有,我们要把传统精神内核,这种人文意蕴转译、转化为当下建筑语言和手法,呈现出这个时代的建筑。

“树院”新栽与树下的汪老坐像

澎湃新闻:纪念馆外立面木纹清水混凝土的质感不偏冷,而是一种暖灰色,令人想到汪老“人间送小温”。同时在外立面上,还看到青砖和红砖的组合兼而有之,这又是出于怎么样的考量?

江立敏:我喜欢用“基因”这个词,汪曾祺纪念馆一定是带有这方地域的人文基因,一定带有建筑传承性。纪念馆第一层,也就是漂浮的体块下面这一层,我们用的是以青砖为主,中间点缀一些红砖。这就说到我第一次来现场踏勘的感受,那些堆放的旧砖和瓦片还有一些老房子的构件,它们本身就蕴含着这里的“基因”——现在纪念馆一层外展现出来的青砖和红砖,多是从原先这里建筑上拆下来的。古旧的青砖可能是明清时代的,红砖是1949后民居建筑的媒材,它们都曾“长”在此地原有的建筑上。如果你仔细看的话,这些砖石并不是那么“完整”,本身都有一些破损,施工时工人师傅好心用水泥砌一砌、补一补,我看到赶紧叫停恢复,这本身是历史的痕迹,要原样呈现。高邮古城的整个基调是以青砖为主,著名景点文游台也是青砖建筑。现在我们选用当年的青砖和红砖兼而有之来做底层外立面,媒材本身是旧时的,砖石拼接的图案又非常现代,同时和当地典故也有所关联,让当下同历史间有所叩问和对话。

清水混凝土是目前纪念馆、美术馆等常常选用的媒材,这是一种“本真”的材料,同时自身的厚重感和肃穆感也毋庸置疑。即便是他本人对旧居的回忆,也曾有这么几句话, “ 每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深沉的。”“祖父年轻时建造的几进,是灰青色与褐色的。”此次纪念馆的混凝土墙体包括屋顶,都是混凝土一次浇筑成型。在选择材料上我们是有意而为的,让人能够有一种亲近感。至于混凝土的色彩,其实可以去选择的,我们最后选定要偏暖灰色系一些,这种颜色更能融入古城环境,而且一般古书放旧了,书封、书页也有类似的质感。汪老有句诗“人间送小温”,这种暖色对作家的为人,作品的质感都有所呼应。

汪曾祺纪念馆外景 林鸿森 摄

纪念馆由混凝土一次浇筑成型

澎湃新闻:嵌入这些细节和理念,能否概括下此次设计纪念馆的整体概念?

江立敏:当时在设计方案的时候我改了一个成语,买椟还珠大家都知道,我把这个成语改成了“置椟藏珠”:要放置一个精美的“椟”,收纳好汪老文学成就这颗璀璨的“珠”。现在这座纪念馆看上去十分低调、沉稳,它又不是那么一本正经,这个建筑没有哪一块是完全对称的,有意识地去打破一种对称的方正。这七块“BLOCK”就像是七块“宝盒”,相互间的组合也是轻松错动的,就是希望用一种建筑手法来暗合文学家的思想境界和处世性情。

建筑落成后,我听到高邮当地领导、汪老的邻居还有广大汪迷一些意见反馈,觉得(纪念馆)像汪老的叠放的书稿,像高邮湖上扬起的船帆,像河流中泛起的涟漪,不一而足,这都很好。展馆二楼复现了汪老的书房,大家可以去看看,他的书桌旁边的墙面上就有掀起的一角,你也可以想象汪老如果在这里写作,抬头一看就能看到高邮古城,看到古城的屋檐……汪老在一篇文章里曾写到,高邮河堤比古城屋檐还要高,是一条地上河。这也给了我们一些启发,让每一块“BLOCK”都掀起一角,人们在参观时不经意就看到外面,如此有了一种和外面空间的对话。最后,我们在出设计方案时已经考虑到闭馆的时候,外面园林要对当地居民开放,在无形中为当地居民多出一块公共绿地,也是为这座城市做出贡献。

澎湃新闻:所谓园林叠水,高邮一地水域面积辽阔,汪老文学作品比如《大淖记事》对水乡也着墨颇多,你怎么看待纪念馆中水的元素?

江立敏:汪曾祺的文学作品是离不开水的,水这个话题在纪念馆中肯定要有所体现。高邮曾是扬州下面一个县城,扬州园林在中国传统园林中非常有特点。我们在纪念馆西侧做了“汪园”,这里本来也是汪宅花园的位置,借鉴了一些传统园林的设计理念。比如我们每一个体块内的空间都是独立的,各个体块之间又彼此相通,中国的传统园林特别强调漫游式的路径动线,在漫游中渐次带来一种情绪上的升华,正所谓移步换景。我们在广场西北角设计了一个长坡道,可以上到2楼,之后通过一个螺旋楼梯走下来,进入汪园。继续往南走,还有一座小桥可以通进纪念馆。

再有纪念馆面向汪园的一侧,有几个体块是错动的,这样安排也是有原因的,它们分别指向了汪曾祺故居,西侧保留的一个清代老宅,以及“汪氏客栈”。由体块延伸到水面的园林当中,把抽象折叠的“书卷”往水面去延伸,由此让纪念馆和园林的水面形成一种倒影的关系,纪念馆能够映在水中。

从汪老的书桌向外远眺

纪念馆的“汪园”

沿着坡道拾级而上,看一看纪念馆全貌

澎湃新闻:刚才提到了纪念馆正门前的一条类似过街天桥的坡道,能否讲下它的设置有什么考量?

江立敏:这条坡道在当时设计的时候还是颇动了一番脑筋,因为按照规划在纪念馆入口广场的西北角要设置一个汪迷活动交流的空间,另外在拆迁的时候,西北角这块有一处公厕,属于城市公共设施,拆了还要复建。综合考虑,如果不重新设计,这里会显得非常突兀。现在有了这条坡道,既是一种遮挡,也是一种引导,希望观众在参观纪念馆后,通过这条长长的坡道上到西北角建筑的屋顶,夕阳西下,看一看纪念馆全貌,同时又是欣赏高邮古城的一处高台,呼应了汪曾祺在回忆故乡文字中的一句话,“我们小时候到运河堤上玩,可以俯瞰人家的屋顶。”坡道本身非常平缓,拾级而上就像趟过一层层荡开的水波。每一层台阶上铺就的,也是之前这里民居拆下的旧瓦,走在上面也是走过历史。立意就是要既保留历史的感觉,也让当下同历史形成一种对话。

纪念馆要“友好乡邻,惠及民生”

澎湃新闻:说到纪念馆的内部空间,我注意到也是清水水泥墙面,质感相对偏冷。内部设计还有哪些亮点,能否介绍一二?

江立敏:内部空间设计质感偏冷,一是因为灯光的作用,还有就是室内空间展示的展品,无论是文学书籍还有戏剧图像,都比较偏暖色调,所以底色要稍微冷一点,比较容易衬托出展品。说到内部设计,我想大家都会注意到入口大厅中庭的螺旋楼梯,它首先有链接上下楼层的功用,其次它本身也是一个“雕塑”,象征了汪老一生的坎坷和他向上的人生诉求。同时这个楼梯是悬挑出来的,支撑只有上下两个点,是一个空间的曲面,这在结构技术上还有一点复杂。我认为在设计上,无论是外部空间还是内部空间,都要给人一些高潮,带给人一些节奏,我们希望参观的人们进入大厅后,第一眼印象要有一个提升,有一个亮点。

大厅中庭的螺旋楼梯

汪曾祺纪念馆内景

在一楼学术报告厅,我们有意识的将汪曾祺的文字靠向庭院那一边,做了一面内透光的文字墙。这面墙其实是双面的,内外两面都刻有文字,不管站在馆内还是馆外去看,文字都是正面的。同时墙体刻字内还藏有灯光,不仅照亮了字体本身,也成为照亮室内的光源,它不刺目,非常含蓄。从这里还可以走到“汪老书吧”,参观后可以在这里静坐,品读汪老的文学作品,与坐在院子里的汪老坐像进行心灵对话。

在从一楼走到二楼的过程中,我们设计了台阶式阅览室,这是一楼参观体验后的一个缓冲,这是有意识地设计了个挑高的空间:前面参观都是在一层空间,到这里突然挑高,就有了节奏的变换。观众通过阶梯旁的台阶能够走到二楼,进入二层的展览空间。从具体功用上说,观众已经进馆参观了一段时间,到这可以坐下来休息休息。旁边书架上就是汪老的著作和相关书籍,参观一个文学家的纪念馆,还有什么比阅读他的著作更相宜的事呢?坐在台阶上,也可以看看外面的汪园,对视疲劳也是一种舒缓,可以感受一下四季变换。台阶式阅览室也便于举行文学交流活动,前面搭一个讲者的台子,台阶就变成了观众席。

一楼学术报告厅

阶梯式的汪老书吧

澎湃新闻:此次纪念馆的打造提出了“汪曾祺特色街区”的概念,纪念馆南侧也设置了汪家客栈与汪氏家宴。这样的设计理念也让我想起本世纪初上海石库门改造,之后成都宽窄巷子改造等项目,都呈现出既展示历史文化又兼具现实商业的样态,“特色街区”是否可以看作是这一潮流的下沉?

江立敏:虽然我们这次设计的是汪曾祺纪念馆,如果再讲宽泛一点,其实设计的是一片汪曾祺纪念馆文化特色街区。“街区”这个词是比较合适的,它本身带有烟火气也和汪老笔下的人间烟火相投合。这里并不是我们平常概念中一座孤零零的纪念馆,包含了由纪念馆引申出的社会价值。汪老本人是一位美食家,也非常随和好客,在街区中衍生出他的家宴、客栈还有汪迷部落,由此显得自然而然。再者说,高邮得名本身,这里是古代一处重要“驿站”,我们在拆迁现场翻捡旧砖旧瓦时,曾发现了供马饮水的马槽,很有历史的长条石槽,类似的文物未来也会在客栈中展示出来。

毋庸置疑,在国家城市发展更新进程中,出现过很多问题。很多老城区拆迁时,都是推倒重来,结就造成了现在的“千城一面”,没有个性。至于你说到类似商业样态下沉,这是近些年自然而然的事。高邮这样的城市,本身有自己的历史,有保持相对完整的市井生活样态。纪念馆既然建在这里,我们不希望它打破原有的生态,而是要融入其间。来纪念馆参观的游客,看完展览可以尝一尝汪老笔下美食,停留一晚过夜也是对当地经济的反哺。

就我所知,现而今纪念馆外的园林已经成了当地年轻人拍摄婚纱照的网红打卡地。晚上七八点钟,纪念馆门前的广场上也有不少大妈来跳广场舞。汪园晚上也是开放的,老百姓可以在里面散步歇脚。这一切的一切,我想汪老在天之灵有知,也会感到欣慰。纪念馆正式开馆当天,汪曾祺之子,汪朗先生发言让我感触很深。他说,“这笔钱,本来是可以办许多实事,惠及更多的父老乡亲的。”他希望,“汪曾祺纪念馆建成后,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参观者,为文化高邮的建设发挥促进作用。”这和我们的初衷是一样的,纪念馆不要成为当地的负累,它不仅有纪念意义,也要友好乡邻,惠及民生。

汪曾祺纪念馆特色街区轴测示意图(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攻坚有速度 拆迁有力度

□本报记者王聪聪通讯员庄云龙拆迁一线显身手,攻坚克难有担当。在“民事拆迁攻坚月”期间,高新区清池街...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解读汪曾祺纪念馆:置椟藏珠)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