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
近日,湖南郴州永兴县多名患者家长发现孩子出现湿疹、头骨畸形酷似“大头娃娃”等情况。经媒体调查发现,这些患儿被医院确诊为“佝偻病”,且都食用了一款名为“倍氨敏”的“特医奶粉”。实际上,这款“奶粉”是一种固体饮料,并不具有特医奶粉资质。(新京报)
又现“大头娃娃”,公众的脑海里,难免又闪回某些灰暗的记忆。当然,就已有信息来看,此事并非“问题奶粉”为祸,而是“固体饮料冒充奶粉”,幼儿长期食用而发病。前因后果并不难理解:长期误用“饮料”替代“奶粉”,使得维生素D等微量有机物质摄入不足,继而钙、磷代谢紊乱,并最终演变为佝偻病……
根据公开报道,已能大致拼凑出此事轮廓:当地某些母婴店,将“倍氨敏”卖给了一部分对牛奶成分过敏的幼儿,并掩盖了其“固体饮料”的本质而谎称是“特医奶粉”。母婴店为了“做成生意”,枉顾事实、信口雌黄、恶意欺瞒,一些家长不细究其里草率地听之信之。这之后,无辜的孩子们就成了受害者、牺牲品。表面看起来,无良店家就是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可是,除此以外,显然还有更多疑问待解。
需要追问的是,除了涉事母婴店,此事中还有没有其他的“过失方”“责任人”。比如说,是不是有医院医生为“倍氨敏”背书乃至推荐购买?“倍氨敏”作为一款固体饮料本身是否安全无毒无害?另外,同样有必要交待清楚的是,为什么这一“误服”事故没有被及时发现和制止?按理来说,婴幼儿都会定期接受“儿保”,用以监测发育情况、及时筛出异常。这套“专业人士提供专业意见”的保护机制,怎么就在这一过程中失效了呢?
任何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不幸,都该接受最大程度的检视。“倍氨敏”事件,若只是简单归责于个别母婴店、店员“忽悠”,未免偏颇。一个必须正视的普遍现象是,某些杂牌奶粉、小厂“婴幼儿食品”,渗透下沉市场多年,客观上已经与三四线城市的母婴店形成了“利益同盟”。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一些小县城的母婴店,货架被高返点、高利润的“小厂杂牌”占领。店员“导购荐货”惯常自信满满、胡诌乱扯,俨然以“专业权威”自居,年轻的家长们极易中招。
年轻家长被母婴店“洗脑”,母婴店被小厂杂牌“攻陷”,这是许多县城、小镇里的怪现状。这种畸形而极具控制力的支配秩序下,“倍氨敏”饮料被说成奶粉兜售,并不奇怪。真正有问题的何止是一款饮料产品、一家母婴店呢,该警惕的是那种“知识受限”的育儿文化,“逆筛选”的小城母婴市场生态!
新闻推荐
保姆上班第8天对83岁老人下毒手 行凶后镇定教家属办后事,没想到被监控拍下;嫌疑人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被刑拘
先用毛巾捂住老人面部,然后一屁股坐在老人胸口上,手里摇着扇子,直至老人没了生命体征……这残忍的一幕发生在江苏溧阳。受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