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老妈,从南京回上海,后疫情时代,坐高铁不踏实,她和老公决定开车送老人回家。小长假,出行的人不少,高速有点堵,心里也有些堵。不过,路上一段插曲差点让她笑岔气。车子经过徐浦大桥,副驾驶座上的她,兴奋地拿出手机拍照,老妈连声警告:“不要拍照,不要拍照。”朋友奇怪,“为啥不能拍照?”老妈说:“你没听导航说“拍照违法”吗?现在的年轻人就是不太守规则!”朋友突然笑崩,赶紧解释:“人家说的是“前方—有—违法—拍照””!
老妈出洋相,女儿有感想:想当年,妈妈是1950代末的大学生,现在年纪大了,出门少了,理解能力脱节了,老可爱哟。
生活里,这样的“老可爱”,一代接着一代。有网民曾经在微博上晒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刚买一件新衣裳,穿上后,在妈妈面前转了一圈:“有范吗?”妈妈看了一眼说:“有饭,在锅里……”我真的是一脸迷茫,我跟我妈之间岂止是代沟,简直是隔着条鸿沟。
我的80后同事包小慢,妈妈一直在她家帮着带小孩。这位老妈平时也是笑料迭出:股市开盘,她有时对着股市信息屏幕,手持串珠,念念有词,闭目叩拜。某年某月,她在微信上转发一个段子:总有人问我“对象”怎么样? 现在我统一回复:我“对象”很好,我对羊也很好,对动物都很好,我很善良,谢谢!——“对—象”,也是“对象”,汉语如此奇妙,大家哈哈一笑。可是,她的老母亲很快发来私信:“今日你发的对象一事语气轻佻,朋友圈是一个公开的平台,望你注意言行!”
老母亲的笑话,背后是代沟,是脱节,是误读。移动互联网时代,90后、00后及其以后新生代是互联网的“原住民”,50后到80后是“移民”,而30后、40后大多可能是“两眼一抹黑”的“难民”。不同的成长背景,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交往社群,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理解能力,决定人们在同一个网络世界有着不同的反应或表现。
70后媒体同行说:他的中学同学微信群名叫:“致青春”,主要话题:忆当年、青少年教育、招考资讯;他的60后同事,中学同学群名:“一起走过的青葱岁月”,主要话题:各种怀旧、调侃以及当下风吹草动,小道消息;他老妈的中学同学群名最朴素,就叫“62届”,讨论话题就是:饭局、旅游、养生、饭局、旅游、养生。微信群暴露用户的关注倾向、焦虑程度。不带偏见、不含歧视地说,朋友圈、家庭群、亲友群里,转发、分享“震惊体”“吓尿体”“坐不住体”“笑喷体”的,大多是一些大妈或老大妈,这是她们所在社群日常互动的焦点。
老母亲的关注,老母亲的纠结,老母亲的笑话,可以看出时代的巨大变化,也可以看出她们思维方式的老化,看出不同年代人的知识结构的转化。新陈代谢,社会常态,不值得大惊小怪,只是互联网平台可能放大了某些人群的焦虑。
刚刚过去的五四青年节,B站一部不到4分钟的短片《后浪》在网上掀起巨浪,其中几句解说词引发刷屏:那些抱怨一代不如一代的人,应该看看你们。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
不是抬杠,今天笑料迭出、老态龙钟的老母亲,当然也包括老父亲,哪个不曾年轻过?哪个不曾好看过?而且一个年龄段,有一个年龄段的好看、最好看。每一个正视未来的人,倒是应该好好看看他们,因为这是绝大多数人必经的未来。从家庭的角度,子女要孝顺父母长辈;从社会的角度,公民要关爱老年群体。不管孝顺还是关爱,落实到一位位老人身上,是爱心,但更多的可能是耐心,耐心地陪他们,耐心地教他们,耐心地给他们解释,耐心地看他们出错,耐心地等他们领悟……不必烦,不必怨,不必笑。
小的时候,母亲或者父亲教我们学说话,学走路,乃至学认字,一遍又一遍,今天的我们呢?一遍又一遍教他们上网了?一遍又一遍教他们视频连线了?一遍又一遍教他们辨别信息筛选了?
同事包小慢的老母亲,某一天给她儿子开讲“那托闹海”的故事……同事立即纠正说,那叫“哪吒”闹海!你,你这样教孩子,会把孩子教得乱七八糟的。妈妈也急了:算我没文化,好吧?说完门一摔,看她的电视去了。留在客厅的包小慢突然冷静下来,妈妈确实是教错了,可在应对错题的态度上,自己更加错了,干吗要这样简单直接地跟老人较真呢?
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老母亲和老父亲越来越力不从心,科技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简单,却让他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艰难,越来越窘迫。他们力不从心,我们可以助一臂之力,可以添一份信心。爱父母之心,子女皆有之。其实,我们有时只是需要多一点耐心,比他们当年对我们付出的耐心多一点,毕竟时代在加速度向前,而他们在一天天放慢脚步。
耐心,或许是爱心、孝心最好的姿势,耐心可以宽松笑对时代的落差,耐心可以平和应对人生的衰老。耐心,也是人们面对未来老年生活正确的打开方式。(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5月9日,河北石家庄循环化工园区网站通报,晋煤金石石家庄循环化工园区分公司甲醇回收装置蒸汽汽包发生一起爆裂事故。通报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