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百态社会 > 正文

从家乡一次集体环保行动看乡村振兴

来源:澎湃新闻 2020-04-13 16:38   https://www.yybnet.net/

乡村公共品的提供,关键还在于走群众路线。图为2020年4月9日,浙江湖州市南浔区石淙镇志愿者在花园湾村进行卫生大扫除。

笔者老家是鄂东南一个普通的非典型宗族型村庄。户籍人口约2300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约700人。

自“美丽乡村”理念提出并在全国实践以来,广大农村地区的公共卫生环境得到很大程度改善,笔者家乡也不例外。

受村集体资金相对有限的约束,村内环境清理范围主要集中于主干道及各湾子垃圾集中点。与这种情形相应,相关措施主要包括,分发少量垃圾桶,设置收集点。根据湾子面积与人口,每个湾子可分二到四个垃圾桶。再就是,聘请一位清洁工,不定期清理。清洁工是本地人,负责垃圾的收集工作。于是,本村公共环境空间大体上处于无人问津的境地,村干部有心无力或无能为力,村民漠不关心。

笔者在中西部其他村庄调查所见情形与此类似。这样,村民生活质量乃至幸福指数无形中降低了,影响乡村振兴的成效。

一、“风水塘”的素描与悲剧的形成

老家所在的村,由大小十几个湾子组成,每个湾子至少有一个祠堂,祠堂是祭祀祖先的地方。围绕祠堂,村民形成“小聚居,大杂居”的居住格局。祠堂门口的正前方,通常都有一个面积可观、大小适宜的池塘,人称“风水塘”。

然而现在,风水塘却成为“公地悲剧”。以老家所在湾子为例。

2010年,这里建起了新的祠堂,花费6万元。与祠堂对应,建了一个700平方米的圆形风水塘。因资金有限,仅花费4千元,初步挖出池塘轮廓。这些费用源自村民集资。为进一步美化湾子环境空间,2016年村民又集资7千元,对风水塘进行全面整修与美化,包括四周砌石以及安装水泥栏杆。但建成以后,风水塘一直处于无人管理的境地,其水系遭破坏,水质被污染。

据每次返乡所见,在夏秋季节,由于天气干旱,池塘会干涸见底,水中鱼虾绝迹;在春冬季节,雨水多,池塘蓄满的水因无法流动而成一潭死水,水质富营养化严重。据近期所见,由于温度骤然升高,池塘里长满青苔,水都是黑乎乎的,风一吹,臭味就飘散出来。此外,风水塘周围还有很多白塑料袋等垃圾,风一吹就到处飞,影响整个湾子的容貌与形象。很少见到村民在里面洗衣洗菜等,毕竟现在村民的环保意识增强,在生活中利用污染的水质,他们也害怕影响健康。于是,风水塘成为有害无益的存在。

风水塘水质变差,污染严重,除了天气干旱等自然原因外,更多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主要包括:

一是村民洗衣所需要的洗涤剂等物质含有的磷化物直接进入池塘,使得池水高度富营养化;二是部分村民为个人的方便,将日常厨余,如菜叶菜根、动物内脏等,直接扔进池塘;三是部分村民日常乱丢乱扔的一些垃圾,如塑料袋,由于没有集中处理,往往被风吹入池塘,加剧池塘水质的破坏与污染。

作为湾子公共环境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风水塘逐渐成为臭水塘,降低了村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他们大多数虽然内心有所怨言与诟骂,但却几乎没有集体行动。

二、“风水塘”功能丧失与村民生活质量下降

村民向来讲究风水,“宅前有水,宅后有山”。风水塘作为村庄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重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文化功能。“风水塘”,顾名思义蕴含风水观念,所谓“塘之蓄水,足以荫地脉,养真气”,一方面寓意纳气聚财、养人蓄才之意;另一方面寓意宗族源远流长、兴旺发达。

二是实用功能。风水塘是村民们洗衣洗菜的地方,还可用于农田的灌溉,牲畜的饮水等。还是村民游泳、垂钓之所,甚至在发生火灾时,池中水可以救命。三是美学功能。作为空间的主体,风水塘、祠堂、房屋等,共同构成村落建筑格局,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更具美感,体现出农民生活以及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显示了人类追求文明与生态的平衡与和谐。

尽管受到风水观念淡化、自来水入户等因素的影响,风水塘并没有完全失去意义,依然是村民公共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今天,风水塘成为老家的臭水塘。

虽然在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在城乡资源分配不均衡的背景下,广大农村地区很难拥有高品质的生活环境,但毋庸讳言,自然环境方面的优势依旧得天独厚。村民原本可以一边享受发展带来的物质成果,另一边可以坐拥青山绿水。实际情况是,就老家而言,那里自然环境方面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无法落实。

三、中青年的有效组织与环保行动

今年3月植树节前后,一群因疫情而困居乡村的大学师生组织起村中青壮年,开展了一次积极的环保活动,从多个方面改善了风水塘的环境卫生。

他们采取的阿措施包括:

一是疏通水道,引水入塘。风水塘本有一套天然的水渠系统,上游的水源可直接流入。前些年,附近苗木基地一位老板在挖水沟时破坏了原有进水通道,但无人出头与其协商赔偿事宜,风水塘的水就成为死水。因此,整饬这里的环境,首要的就是疏通进水渠道。约30米进水渠道由于长期干涸,存在漏水及淤泥堵塞等现象。经过两天多的密集工作,水道最终畅通,上游的洁净水源源不断流入风水塘。

二是打捞青苔,清洁水面。由于水的高度富营养化、村民乱丢垃圾等原因,风水塘中飘满青苔和很多杂物。整修时,他们一方面用细网进行全面打捞,清理了大量青苔,并将白色垃圾、枯枝等杂物捞出;另一方面将出水口打开,让部分青苔流出。最终风水塘的水面变得相对洁净了。

三是清理垃圾,防止外入。据笔者观察,风水塘四周有不少垃圾和杂物,不仅直接影响风水塘的美观,还会给风水塘带来后期的污染问题。全面清理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防止这些杂物进入风水塘。

四是种植花木,美化四周。风水塘四周原先只种植了部分红叶石楠,品种单一。根据当地的环境特点与树木种类,他们就地取材,种了一些花木,如柳树、枇杷、青竹、栀子花等,四周的环境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美化。

这次行动是在一群大学师生主动带领下,其他村民积极参与的义务活动。其中一位是某高校副教授,他在一个微信群发起倡议。一群大学生早已跃跃欲试,却苦于无人组织,听到倡议,立即行动起来。其他村民看到大学师生的积极行动,也拿起工具参与其中。

整个过程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是锄头、铁锹、镰刀等,都是由各参与者从家中带来;所用的花木也是湾子集体的公共物品,无偿使用。

四、悲剧的生成逻辑与青年人的行动

根据环保需求方面的差异性,湾子群体大体可分为三类。

一是务工群体。这类群体长期在鄂城、温州、深圳等城市务工,每年返乡时间也就是春节前后十来天。由于居住时间短,目前的环保需求并不高;

二是大学师生群体。这类群体长期外出教书或读书,每年返乡时间集中在寒暑假,居住时间比务工群体稍长,相应的环保需求也稍高些。

三是长期生活在这里的村民。这类群体长期生活在村庄,直接体验乡村的生活环境,对生活环境的感受是最敏感的。随着物质生活好转,基本吃穿用度不愁之后,他们越来越希望美化日常生活环境。

因此,在面对村庄公共卫生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破坏时,第一二类群体,通常是漠不关心,至少是关心程度有限,只要还过得去,他们依然能够忍耐,参与环保积极性低。而第三类群众,通常是最关心最关注,参与积极性高,但这种积极性并没有形成集体行动能力,反而被差异化需求进一步削弱。

原因何在?一是缺乏集体权威。合村并组后,村民小组长被取消。村民小组长原是湾子的实际领头人,代表集体的权威,现在没有了小组长,村民就无法加以动员与组织。村民小组也基本上失去了作用。

二是缺乏集体资源。分田到户后,湾子虽然还保留一部分公共山林和空地,但并没有转化为实际的物质资源,也就是说没有任何其他资金收入。在面对环境保护等公共事业时,集体难以提供物质基础。

在缺乏集体权威和集体资源的背景下,公共舆论逐步弱化。因自身需求迥异,村民就很难有效组织起来,形成集体行动,参与公共事业,建设村庄社会。

这种状况却在疫情这个特殊时期得到改变,以中青年人为主导的环保行动迅速实施。受到疫情的影响,村民生活在村庄约两个月。所有村民直面感受到村庄生活环境状况,形成直接体验。此时,环保意识的作用开始凸显,促进不同群体参与积极性。

村内大学师生群体受过高等教育,环保意识高,行动的积极性最强;外出务工群体见过一些世面,环保意识略低,行动积极性也稍低;长期生活在这里的村民群体则环保意识相对缺乏,虽然有强烈居住环境改善需求,但由于单个人无能为力,且习以为常,所以参与积极性弱。

综上,根源于疫情所创造的共同生活机会背景,不同群体对村庄环境的差异化需求得以降到最低,形成最大程度的共同需求。困居乡村的大学师生群体由于环保意识最强,成为本次环保行动的发起人与引领者,有效组织了广大村民;大部分务工群体则成为积极参与者;村民群体则是跟随者,见机行事,部分参与。

最终,形成以大学师生群体为主导,务工青壮年群体参与,村民跟随的一次集体环保行动。

五、反思与讨论:公共品供给与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的要义之一是,在现今的经济发展阶段,为村民提供最大程度的公共品服务,满足村民的生产生活需求。

显然,乡村环境卫生属于公共品的范畴,关乎村民最直接的福祉,关乎长期生活其中的每个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乡村振兴,绿水青山不可或缺。而要恢复与保护绿水青山,离不开村民的集体行动,从而形成“人人爱护,共同参与”的新局面。

事实是,在城市化与工业化背景下,受到有能力的青壮年普遍外出务工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村庄的公共性受到挑战,公共舆论逐渐弱化,最终导致村民集体行动能力弱化,集体行动难以实施。虽然本次环保行动得以迅速开展,但这显然不意味着村民集体行动能力增强了。这次行动的顺利展开,显然得益于疫情所创造共同生活机会。疫情结束后,这次行动的组织者和主要参与者大都会离开村庄,今后,集体行动是否还能形成就值得商榷。

一种观点认为,类似公共环境等公共品的提供,完全可以借助市场化的方式来解决。但据笔者调研所见,一方面,通过市场化手段实施如家乡那种清理风水塘的行动,经济成本较高,受到村庄财政能力的限制,可持续性不足;另一方面,这类行动还面临市场化服务效果不足,且缺乏有效监督力量的问题。与此同时,可能进一步瓦解乡村社会,弱化村民之间的社会关联与交往,治理成效有限,也很难激活村民的主体性。因此,乡村公共品的提供,关键还在于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组织群众。

公共品的提供关乎乡村振兴的成效,关乎村民的基本福祉。就环境卫生问题而言,所谓的群众路线在于,立足村庄本身,充分利用乡村社会所具有的环境资源优势,以常住村民为行动主体,调动他们参与村庄公共事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形成真正的集体行动能力,以维护村庄公共空间的环境。

在此基础上,重塑集体行动能力,激活乡村治理,最终建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化农村。(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春花烂漫的植物园

商玉义我不是专业摄影师,却忍不住掏出手机留下这个春天的美景;我不是作家,却喜欢用文字记录这春天的主角!春雨贵如油...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从家乡一次集体环保行动看乡村振兴)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