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社会调查显示,22.3%的未婚适龄青年认为自己存在“恐婚”倾向,45.7%的人认为自己身边就有“恐婚族”。同时,有51.7%的被调查者认为“恐婚”是正常现象。
有人说,恐婚是一种病,人到了该结婚的年纪就应该成家。这就是一件理所应当、水到渠成的事儿,所以家人会催,甚至这个社会都会不断地提醒你:该结婚了。
究竟该如何才能去除这个“恐婚”的情绪呢?
面对父母催婚:减少繁文缛节
都说结婚是为了给两个相爱的人一个仪式感,让他们做好携手一生的准备。
但越来越多的婚礼,早已不仅仅是为了结婚的双方而办。与其说他们是婚礼的主角,不如说他们是那场婚礼的客人。
有这样一个故事,女主麦承欢与男友辛家亮是两个家庭条件天差地别的人,因为辛家亮讨厌婚礼的繁文缛节,才提出了旅行结婚的建议。
而麦承欢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女孩,听到这个建议马上答应了。可是麦承欢的妈妈却因此大闹,让两家人都陷入了尴尬的境地。甚至提出自己出钱办婚礼,请女儿和女婿出席这场婚礼。分明应是婚礼的主人,却成了所谓的“被邀请者”,不过是为了成全父母追求形式的演员。
其实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想结婚,是因为讨厌那些充满繁文缛节的仪式感。
结婚原本是对一段感情有所交代,也是对接下来展开的新生活一个仪式,可是那些复杂的亲戚关系、那些繁多的规矩礼仪却让人望而却步。
因为结婚这件事儿说白了是两个人的事儿,每当成为别人口中日常谈话的琐碎,便失去了初衷。
伴侣理解:婚后养育孩子
结婚、生子,看起来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但也要尊重两个人共同的意愿。
其实很多人害怕结婚,并不是因为不爱对方,而是不想要过早地被一个家庭束缚了手脚,有了后顾之忧。毕竟,没有任何一条法律规定,女人生来就一定要生孩子。
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是一段生命的延续、也是所谓一个香火的继承。
小宛原本是一个能力不错的职场女性,事业一直很顺风顺水,但是她却在上升期选择了结婚。
原以为有了家庭的支持她可以更加放心地去拼自己的事业,可没想到随之而来的却是家庭的压力,公婆总是催促他们早点生个孩子,亲戚朋友更是时常提及这件事。
原以为至少丈夫会理解自己,可是他却也开始劝她说:先生孩子,再拼事业也不迟。孩子,父母会帮忙带,不必担心。
在家庭的多重压力下,她低头了。
当她休完一个漫长的产假,想要重新回到自己的岗位上时,却发现早已有人接手了她曾经的工作,而她就像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
其实无论是婆媳关系、还是养育孩子的问题,倘若另一半能够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多理解自己一些,什么都会迎刃而解。就好比在所有的婆媳矛盾中,男人才是关键。
社会支持:减轻年轻人经济负担
之前看到过一个社会调查:
有意愿在28岁结婚的人,占到了调查人数的20.54%,选择在30岁结婚的人群比例更是高达16.9%!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想要结婚,不仅仅有着害怕婚姻的主观因素,还有就是最逃不开的现实因素。
很多人提及结婚都只有一个态度:成本太高。
买车买房已经成了大多数婚姻的标配,除去聘礼不说,还有婚礼的费用也不可小觑,蜜月旅行也需要考虑。当然除此之外,还有未来孩子的费用,更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这样想来,一个人该有多成功才能无所畏惧。
我曾经问过以为快要30岁的女性好友:为什么不考虑结婚呢?
她是这样回答我的:我觉得自己一个人可以活得更自在吧。我现在所赚到的钱,一部分用于付房租、一部分用于吃喝玩乐、还有一部分可以用来给父母买点东西。基本上自己想要什么,都可以去买。
可是如果有一天我结婚了,暂且不说结婚需要多少钱,还要一起还房贷。如果再有了一个孩子,自己的所有开销基本上都会给孩子。那样的生活,未免太不自在了。
其实她的生活就像大多数单身女人一样,有着自己的财富自由,不想要被其他人、其他事所束缚。而对于婚姻,也不是不想有一个家庭,只是害怕这个家庭给她带来的重担。
现在的恐婚和以前的恐婚是不同的。
以前的恐婚是什么?是害怕亲密关系的建立。就是我害怕这个人要成我老公了,或要成我老婆了,如果这个人不合适怎么办?如果我们两个在婚姻里面出现什么矛盾怎么办?
但现在不同,因为现在基本上,超过80%左右的人都是要试婚的。也就是说有婚前同居等等。在这个充分的试婚情况下,亲密关系早就已经建立了,她已经不会再害怕亲密关系建立。
所以,现在恐婚的本质,其实就是逃避。
逃避家庭带来的压力、逃避社会带来的现实、甚至逃避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所以开始害怕结婚这件事。
很多人不结婚,并不是因为不想要结婚,而是琐事太多、叨扰太多。
恐婚不是病,非要让人结婚才是病。
(流星)
新闻推荐
记者|陈晓双编辑|据杭州新闻,杭州萧山机场一架飞机刚要起飞的时候,因机上两位老人收到家人去世消息,飞机又滑回了候机楼。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