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观察
11月28日,首版北京米其林指南发布,榜单上的京城老字号和北京本地菜非常少,让不少老字号餐饮企业一头雾水,也在网络上引发激烈争论。多数北京网友认为,这样一份榜单,完全无法代表北京美食。
“米其林是否有资格评判中国菜”“米其林懂不懂中国”“中国餐厅需要米其林吗?”实际上,自打进入中国以来,供人吐槽就代替了“打卡坐标”,成为米其林中国榜单的尴尬。
1
放榜
京城老字号纷纷落选
第一本米其林指南诞生在1900年,进入亚洲是在2008年,随后加快了进入中国的步伐:2016年进入上海、2018年来到广州,2019年末来到北京。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最新出炉的《米其林指南2020北京》榜单上,京城老字号和北京本地菜却非常少。上榜星级餐厅的北京老字号只有萃华楼一家,21家一星餐厅里,除了大董、京雅堂等少数几家之外,其余的都不是北京菜。京派餐馆则被打包塞进了亲民廉价的“必比登榜单”。据悉,必比登榜单与星级餐厅不同,聚焦在“不起眼但物超所值的餐厅或街头美食”。
对这份榜单,全国尤其是北京本地网友纷纷吐槽:这完全无法代表北京美食。
不少老字号餐饮企业也是一头雾水,表示“看不懂”。“米其林是法餐标准,有一定影响力,可在北京落地后,究竟符不符合实际,不好说。”一家老字号餐饮负责人认为,中餐有中餐的特点,评选也应该有权威、公正的标准。
2
探因
传统口味难打动“洋评审”?
“米其林是否有资格评判中国菜?”“米其林懂不懂中国?”“中国餐厅需要米其林吗?”实际上,自打米其林进入中国以来,这样的质疑就没有消停过。
1933年设立以来,米其林指南一直采用匿名评审的规则,美食评审员则被称为“寻星者”。为了寻找到世界各地的高品质餐厅,“寻星者”们号称平均每年旅行超过3万公里,匿名用餐约250次,对餐厅环境、服务、食材、烹饪技艺等多个纬度进行考察。
没人知道是谁在评审,被评上的餐厅自己也都不知情。
被评上米其林一星的萃华楼总经理王培欣直言,从榜单来看,米其林对北京饮食文化的了解还是比较少,这里面很多东西并不能代表地道的北京菜肴。“不过,京城老字号确实也存在偏于保守的问题。北京很多老字号靠的就是特定历史时期里那一个‘字号’,老一代人逐渐走了,仍然保守发展不能吸引年轻人的话,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
“看完一乐,无所谓。”更多北京餐饮企业则淡然处之。“对老字号而言,入不入榜单并不重要,做不了网红,仍要按照自己的规矩一步一步走,努力做成百年品牌。”一位老字号餐馆负责人表示,米其林这种市场策划能力的确是老字号所不具备的,也应学习借鉴。
3
声音
美味因人而异,
获好评未必最好吃
米其林指南的确是一本拥有百年历史、享有国际声誉的美食评价指南,但要把米其林指南里的餐厅直接等同于好吃的餐厅却很难,因为人们对美食的感受和认同千差万别,尤其是在地域差异大、美食风格多变的中国。
实际上,自打进入中国以来,供人吐槽就代替了“打卡坐标”,成为米其林中国榜单的尴尬。
在发布正式榜单之前,米其林在11月18日发布了北京“必比登推介”餐厅名单。豆汁、爆肚、卤煮上榜的老北京小吃,也引起了人们的吐槽。“这是在毁北京吗?”不少网友都在吐槽米其林评审对北京的理解过于固化和片面,对北京小吃更多的是猎奇态度。实际上,过去生活条件艰苦的时候流行的爆肚、卤煮,放到今天显然已经不是中国美食的主流和大雅。
不少美食达人认为,米其林指南,本质上来说是一本写给外地人的美食书,以及一本写给商务客人的指南,除了餐厅环境、服务质量等,口味差异显然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所以,对于这样一本指南其实不必太过推崇。
《北京晚报》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深圳11月29日电(记者赵瑞希)29日,深港之间24小时通关的皇岗口岸重建项目拆除工程启动仪式在皇岗口岸旧查验场地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