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法制日报》报道,一名初中女生在网上结识了自称15岁的“阳光少年”,耐不住甜言蜜语和软磨硬泡,向对方发送了裸露照片,而这成了噩梦的开始。河北省张家口市警方前不久侦办的这起案件中,所谓的“少年”竟是个年过四旬的男子。该男子因猥亵儿童获刑,受害女生的心理却久久难以平复。
移动互联网时代,未成年人的网络行为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包括接触到违法不良信息,遭到攻击和暴力,个人信息和隐私被泄露,受到商业剥削,陷入网络沉迷,诱发违法犯罪等。尽管如此,硬将孩子们从手机和电脑前拉开、或对其上网过程无缝监控,自然也不现实。值得欣慰的是,近日被审议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将拟设“网络保护”专章,一些有责任的网络平台也都增设了青少年模式。未来,如何保障孩子们的上网安全是一项长期课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发挥更多主体作用,多些未成年人视角,多以未成年人权利为导向。
赵春青/图韫超/文
新闻推荐
网络游戏业发展迅速,带来了部分未成年人沉迷游戏、过度消费等一些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国家新闻出版署近日发布《关于防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