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青 作
□郭元鹏
据11月6日《人民日报》报道,市面上一些“儿童食品”以“少盐”“营养”“健康”“有机”等噱头吸引眼球,而实际上只是变换了包装、体积和口味,与同类普通食品没什么差别,标价却翻了倍,许多父母不明就里纷纷购买。
对此,有关部门提醒家长不要被所谓的“儿童食品”迷了眼睛。可以说,提醒是善意的,但是仅有提醒是不够的,应该追根溯源,找到其背后的真正问题。
毫无疑问,在“儿童食品”热潮中,是家长的不理智消费,给所谓“儿童食品”炒作提供了畸变商机。可是,“儿童食品”的问题责任不能完全推到家长身上,主要的问题还在于“儿童食品”本身。
首先,不良商家被利益迷住了双眼。做生意要诚信经营,然而一部分商人却丢失了商业道德,故意炒作概念,这才有了欺骗市场、欺骗家长的“换个包装就能赚钱的儿童食品”。无疑,商业道德的滑坡是问题的根源之一。
其次,监管部门被假象迷住了双眼。可以说,“换个包装就能赚钱的儿童食品”的出现,是与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不力有着深度关联的。既然叫“儿童食品”,那么就一定是与“普通食品”不同的。而实际上所谓的“儿童食品”只是披上了“儿童食品”的包装而已。对于这样的“儿童食品”管理部门不该好好打击吗?不该加强审批把关吗?
面对形形色色的所谓“儿童食品”,相关部门应尽快完善监管体系,针对儿童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尽快制定相应的食品安全标准。
要严厉打击虚假“儿童食品”乱象,而不能只是苦口婆心劝说别再购买了。
新闻推荐
工信部再“动刀” 违规App迎大限? App违规成本被指太低,除加强监管外,用户自身防范意识也不可或缺
漫画:治理乱象新华社发开启通讯录权限、绑定恶意广告插件、翻看手机通话记录、开启录音功能……手机App获取权限“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