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明朝崇祯皇帝在景山上吊自杀。留下一封遗书,上言:“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崇祯死时,心里充溢着对帝国诸臣的怨怒,他至死也不原谅自己的属下。
历代王朝,都有兴亡的过程,但国之将亡,君臣关系恶劣到崇祯朝这个地步,真是少见。没有一个文臣勤王,陪崇祯帝殉国的是一个太监,这是一种巧合,和明朝近300年的政治基本格局有如暗契:皇帝和文臣彼此依靠而猜忌,皇帝最信任的还是自己的私人奴仆太监。
崇祯临死前还那样痛恨诸臣,有其个人性格原因,如刚愎自用、刻薄猜忌,但也至少能说明诸臣确有可恨之处。尽管崇祯自道的“朕非亡国之君”是推脱责任,但“臣乃亡国之臣”则不假。《明史》说崇祯帝“不迩声色,忧勤剔励,殚心治理”也非过誉之词,这样一位自我要求严格的皇帝做了亡国之君,不但他自己想不通,后世许多人也想不通。
当回顾明朝万历帝登基(1573年)到崇祯帝殉国(1644年)71年的历史,觉得有许多想不通的现象:一方面人才辈出,政治、军事、文化、思想、科技等方面涌现了张居正、戚继光、海瑞、顾宪成、高攀龙、汤显祖、王世贞、李贽、袁宏道三兄弟、徐光启、宋应星、袁崇焕、刘宗周、黄宗羲等一大批士林精英,另一方面在危机当前,无人可用,朝廷被一帮城狐社鼠盘踞着。
一方面江南等地莺歌燕舞,一派繁华景象,民间经济异常活跃;而另一方面西北农民因饥寒交迫揭竿而起,朝廷财政近于崩溃,无财力应付内忧外患。是什么造成崇祯的不幸?明之亡,固然有崇祯个人的原因,如性格猜忌苛刻,求治心太切,也有君臣否隔,满朝贪官、昏官太多的因素,但这些只是表面的原因,造成皇帝和文官集团彼此怨恨的根本原因,则是从唐以后,支撑中华帝国这间老房子的士人政治,其整体制度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新闻推荐
□胡跃宁如果说“心情”可以分配的话,我不会特意地将我的心情分配于哪个季节。但是,我可以肯定地告知你,我心情会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