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陈曦
如今,月嫂行业乱象环生,行业的细分和规范的认定已落后于市场的发展。如果不能尽快制定国家强制性标准,形成统一的技术规范,那么将很难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很难实现行业服务质量的提升。
近年来,月嫂这一职业越来越吃香了,尤其是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月嫂的月收入普遍在万元以上,而金牌月嫂更是万金难求,需要雇主排位以待。而月嫂市场需求量大,也使得月嫂培训机构的生意异常火爆,不少机构对外声称“只要经过七天到半个月的培训,证书保拿,并且推荐工作”,从基础班到全能班,钱到位了,就没有他们不能教的。
话说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能落到普通人头上?培训一阵子,就能跻身月嫂界,站稳脚跟?快醒醒吧,别再做梦了。这些培训机构虽说算不上啥江湖骗子,但是忽悠本事也着实令人啧啧称奇,他们确实能找到老师为学员上几门浅显的理论或实践课程,但完全不能达到“生产”出合格月嫂的水平;他们确实能颁发一些证件,但都是自制的,出了机构的大门未必有人承认;他们所说的推荐工作也是真的,但一般都是些劳动强度大、工资收入低,放到人力市场都无人问津的压榨类工作,甚至是不签订合同、无任何保障的黑工作。
事实上,今年初我国人社部发布的最新版《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上,并没有“母婴护理师”和“月嫂”的职业称谓,仅有“育婴员”被列在目录上。虽说早在3年前国家标准委就发布了《家政服务母婴生活护理服务质量规范》,可严格来说,这个规范并非强制性标准,真实效力极其有限,在月嫂行业内并不受重视。
现实中,培训机构自说自话、自定标准、自发证书的现象屡禁不止,月嫂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有高学历高能力者,也有低水平低素质者,有的从业者甚至道德低下到以欺辱幼儿为乐,曝出的种种恶性伤孩事件令人义愤填膺。这也导致公众对月嫂行业的看法是“爱敢交织”,一方面许多工薪阶层不得不依赖月嫂提供的母婴看护服务,而另一方面又担心、畏惧月嫂不专业、不细心或是心存恶念而给孩子带来种种伤害。这种矛盾的心态,也使得消费者始终对月嫂怀有戒备和防范之心,宁可花大价钱请金牌月嫂,也不愿意将就请个普通月嫂。而更讽刺的一幕在于,一些所谓的金牌月嫂未必真的金牌,可能是包装出来的产物,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恐怕高不到哪儿去。
早就有专家表示,如今月嫂行业的细分和相关规范的认定,已经远远落后于市场的发展。如果不能尽快制定国家强制性标准,形成统一的技术规范,那么将很难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很难实现行业服务质量的提升。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月嫂行业的乱象也该治治了!所幸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国家标准也已经在制定中,有望明年初出台,这必将有助于月嫂行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有统计数据显示,近九成的消费者希望月嫂有母婴健康管理的相关专业知识,近七成的孕妈希望月嫂有产后康复经验,而六成以上的新生儿家庭希望月嫂有早教经验。这对于月嫂行业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市场需要的合格乃至优质人才,才会促进行业的持续繁荣;而对于从业者而言,只有把自己培养成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在未来的月嫂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可。
新闻推荐
一个男读者义愤填膺地找我。他和老婆吵架了。因为老婆让他洗碗,他不洗。他家平时都是老婆做家务,但那天老婆感冒了,晚饭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