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抗栓治疗主要是为了防止动脉血栓事件如心梗、脑梗的发生,而房颤的抗栓治疗是为了减少血栓栓塞事件的出现。同样是抗血栓治疗,二者有何不同?
体内的血管分为动脉系统和静脉系统,两者的结构和功能有所不同,血栓形成的机制亦不同。
血液从心脏出发,经过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系统,再回到心脏就完成了一次血液循环。
动脉血栓多是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基础上形成的。斑块破裂后暴露出脂质和胶原蛋白,剌激血小板使其激活、黏附、聚集,形成富含血小板的血栓。动脉血栓因其主要成份是血小板,病理学上血栓呈灰白色又称为“白血栓”。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及脑梗塞等都是因为其动脉形成了这样的血栓所致。
静脉血栓的形成与血管内皮缺血损伤、血流瘀滞(缓慢)、血液高凝状态有关。这些因素使凝血因子激活,最终激活凝血酶及纤维蛋白原,形成了纤维蛋白网,把各种血细胞(主要是红细胞)网在一起,形成凝血块(血栓),进而堵塞血管。这种富含红细胞的血栓又称为“红血栓”。
心房颤动使心房失去了正常的收缩挤压作用,心房内血流缓慢,尤其是左心耳处血流几乎不动(就像小溪河的回水凼),加之心耳本身有很多皱折,因此极易形成血栓。
虽然左心房的血液是动脉血,但由于左心房心耳结构的特殊性,其血栓是富含红细胞的“红血栓”,比较松脆,容易脱落形成各种栓塞事件,其中最常见的是脑梗塞,严重者可昏迷、猝死,《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的建议--2018》(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指出,中国的脑梗塞患者约1/3与房颤有关。
由于动、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有差别,决定了抗栓治疗的策略不一样。
动脉血栓富含血小板,故其治疗策略主要是抗血小板。常用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波立维,泰嘉)、替格瑞洛(倍林达)、替罗非斑等。它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的形成,在冠心病及心梗介入治疗术后必须坚持长期使用。
静脉血栓富含红细胞,其治疗主要是抗凝血,常用药物有肝素(包括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癸钠)、华法林、利伐沙班(拜瑞妥)、达比加群酯(泰毕全)等。
血栓病属中医“血瘀症”范畴,“活血化瘀”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丹参、三七、红花等众多的中药在“袪瘀血”、“防血栓”方面有实足的疗效,已为大众熟知。
由于房颤形成的血栓主要是“红血栓”,其“抗栓”治疗实际是抗凝,用药与静脉血栓一样。《指南》在“抗血小板药物的评价”中明确指出:“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预防房颤患者卒中的有效性远不如华法林……此外,抗血小板治疗、尤其是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增加出血风险”,“因此,不推荐抗血小板治疗用于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预防”。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冠心病心梗的“抗栓”治疗主要以抗血小板为主,而房颤的“抗栓”其实就是抗凝血治疗,二者在临床上有本质的不同,不可混为一谈,否则达不到真正“抗栓”的目的。
(市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主任医师张加力)
新闻推荐
对普通百姓而言,一生平安便是福。这平安乃指有吃有穿有房住,身体没病,家庭和睦,不求大富大贵,能够顺当地过日子。能做到这些,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