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0岁的敬一丹从央视退休。那年她出了本《我遇到你》,回顾自己在央视20多年的工作经历,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了一个小结。
时隔三年后,敬一丹去年又出了一本书,但主角不再是自己,而是她的父母和家人。素材则来自她父母多年来存下的1700多封家信。因此,这本书名叫《那年 那信》,而敬一丹将此书题献给自己的父母。
她的母亲韩殿云和父亲敬毓嵩为这本书写了序。二老说,他们家人爱写信,也爱留信,本来自己的家信自己珍惜,对别人也许没什么。“而女儿(敬一丹)觉得,通过这些信可以看到一个家,又不仅仅是一个家。就像拼图,一个个家庭拼出了世间图景,不同的年代,世间图景在变化。这些信也有着民间的历史记录价值。”
细细读过那些信后,感觉最动人的地方,还是家人之间那份温暖而真挚的亲情。
敬一丹的父母都在公安系统工作,两人在1950年认识,第二年9月30日结婚。婚后夫妻二人生育了四个子女,两个女儿两个儿子。敬一丹出生于1955年,是家里的老二,在她上面有个大姐,下面则有两个弟弟。
精彩书摘
妈妈的亲情教育
妈妈总是在姐弟之间说表扬的话:你姐如何贴心,大弟如何厚道,小弟如何细心……用这样的方法,让我们姐弟四个互相欣赏,养成了“不争”的习惯,长大以后,更形成了“让”的习惯。
我13岁时,父母都去了外地,我管家,经常要给弟弟们补衣服。那天,妈妈临时从外地回家,她在厨房忙活,我和以前一样,在缝纫机前给弟弟们补裤子。补丁有点儿厚,我使劲儿推,“咔嗒”一声,手上一震,啊,缝纫机针穿透了我的右手食指。
我的手指动弹不得,并没有觉得很疼,倒是吓了一跳。咋办?我惊慌地喊:“妈——”妈妈赶来,神色有点儿紧张,但并没慌张。她缓缓地推缝纫机的倒轮儿,机针慢慢地从我手指拔出来。这时候,疼了,我看到,我的手指甲的针孔里,渗出一滴血,就像一颗红珍珠。
这时,我妈并没有安抚我,而是大声喊来两个弟弟:“你们俩,记住,你二姐给你们补衣服,手指都扎穿了。她也不是大人,她才比大弟大3岁,她替妈妈爸爸照顾你们,你们长大要是不对你二姐好,你们就丧良心了!”
两个弟弟全蒙了,看一眼妈妈,看一眼“红珍珠”。我坐在缝纫机前,听到妈妈的话,心里生出一种受到鼓励的感觉:帮妈妈管弟弟、管这个家,这是我该做的,我还能做得更好。
很多年以后,我回味这件事——假如,当时,我妈把我搂在怀里,说:“可怜的孩子!”我立刻就会哭、会委屈、会觉得自己很弱,会可怜自己。而妈妈当时的做法,让我不委屈、不自怜,并且激起了我积极的心态,去做该做的事。
这事儿如果被家教专家当案例,至少能总结出两条:机会教育加深姐弟手足情,逆境中鼓励积极心态。
最孝顺的小弟
小时候,我最早知道“孝”这个字,是从我妈那里听到的。她在唠嗑时,常说到谁谁谁有“孝心”,谁谁谁“不孝顺”。那语气,那神情,褒贬分明,这是我妈看人的价值标准。
孝子是什么样呢?我们全家人都公认,小弟最孝顺。
其实小弟从小是个很淘气的孩子,爸妈在60年代末各自都去了外地,不能照看家里。大姐也去了北大荒,十几岁的我就成了家里最大的那个,要照看和管教两个弟弟,我时常为小弟的顽皮头疼,经常给父母写信告状。
后来,小弟反而成了那个一直陪伴在父母身边的孝子。由于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习惯地把他当半大小子看,即使他结婚成家后也一样。“那么长的时间,那么过火的话,那么难看的脸,小弟因敬父母而不抗,因爱父母而不嫌,因疼父母而不烦,因理解父母而不怨,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妈妈自己也写过她在这方面的深刻印象:小弟怕他们做家务劳累,攒钱给家里买来洗衣机和电冰箱,后来又给家里安空调,各种出钱出力,还要先被父母训斥一顿,嫌他浪费钱。
妈妈感叹说:小儿子本来性格豪爽,但是在父母面前,却很温顺。我的大姐也曾经不平地说:“妈,你小儿子给你办一件好事儿,就得挨你一顿骂,你上哪儿找这样的儿子?一边给爸妈办好事儿,一边挨着骂,出钱出力,还得受着气,连个好都讨不着。妈,你也真是的!”
新闻推荐
夫妻双方在婚姻中要懂得适当让步,学会适当示弱。尤其对于男人来说,在婚姻中不要过于强势。一般来说,好的婚姻,都有一个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