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百态社会 > 正文

唐长安的“国庆”很热闹

来源:西安晚报 2019-09-29 04:15   https://www.yybnet.net/

□刘永加

隆重的千秋节庆典

中国古代没有正规的“国庆”,与现代“国庆”意义较为接近的,恐怕就要数唐玄宗设置的国家法定节日——“千秋节”了。据《唐会典》记载:“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右丞相薛曜、左丞相张说等上奏,请以是日为‘千秋节’,著之甲令,布于天下”,并规定每逢此日,朝野同欢,“天下诸州咸令宴乐,休假三日。”

为庆祝第一个千秋节,唐玄宗搞得很隆重,在长安花萼楼前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和乐舞表演。教坊还为此专门创作了一部大曲《千秋乐》,与《蝶恋花》《清平乐》等教坊大曲一起上演。其中最有名的乐舞,当数唐玄宗编写的《霓裳羽衣曲》,由300名15岁以下的少女组成大型舞队表演,阵容强大,气势恢宏。

《唐会要》也记载了庆祝“千秋节”的盛况:“每千秋节,舞于勤政楼下,后赐宴设酺,亦会勤政楼。其日未明,金吾引驾骑,北衙四军陈仗,列旗帜,被金甲……其时,金吾及四军兵士陈仗而立;太常设乐;教坊大陈山车、旱船、走索、丸剑、杂技、角抵、百戏,又引上百匹大象、犀牛、舞马隆饰入场为戏。”庆祝仪式丰富多彩,场面非常壮观,参与人数之多,十分罕见。

唐玄宗写下《千秋节宴》诗:

兰殿千秋节,称名万寿觞。

风传率土庆,日表继天祥。

玉宇开花萼,宫县动会昌。

衣冠白鹭下,帟幕翠云长。

献遗成新俗,朝仪入旧章。

月衔花绶镜,露缀彩丝囊。

处处祠田祖,年年宴杖乡。

深思一德事,小获万人康。

此后,每到这一节日,全国上下放假三天以示举国同庆,民间张灯结彩,鞭炮齐鸣,跟过年一样热闹。朝臣敬贺,百姓奔走,把酒欢庆,热闹非凡。当时的诗人张祜曾写《千秋乐》诗抒怀:

八月平时花萼楼,万方同乐奏千秋。

倾城人看长竿出,一伎初成妙解愁。

庆典上的歌唱家

千秋节庆典,举国关注,真是群英荟萃,尽展风采。活动的参与人员众多,现场的统一组织和协调便有很大的难度。有一年的千秋节,唐玄宗在长安勤政务本楼欢宴,接着举行歌舞晚会,当时来看演出的,除了皇亲国戚和文武百官外,还有无数的平民百姓,整个会场“观者数千万众”,窃窃私语的,高声喧哗的,秩序十分混乱,使坐在楼上的皇帝、皇妃和大臣根本听不清歌舞、百戏的音乐,而主办者又没有办法让这么多人停止喧哗。还是高力士有办法,他立即建议把歌唱家许和子请出来演唱。这个许和子,是今江西永新人。出生在一个乐工家庭,受家庭熏陶,从小聪明伶俐,能歌善舞。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花季少女许和子,因为美丽大方且具有音乐天赋,被选入宫廷,编在教坊中的“宜春院”,并以“永新”作为艺名。她将江南的山歌野唱带入京城,真是“喉啭一声,响传九陌”。早已不耐烦的唐玄宗立即采纳建议,诏许和子出场。一听说许和子出场了,大家一起把目光投向了高高的舞台。

音乐响起,许和子歌声传来,顿时“广场寂寂,若无一人”。她歌声激昂时,听者热血沸腾;她歌声沉郁时,人人悲痛欲绝。歌声停止了许久,观众才清醒过来,欢声雷动,真是“一曲能止万人喧”。唐玄宗自然龙颜大悦,重重有赏。从此,许和子“永新善歌”之名,愈著称于朝野,传遍九州四海。

百家杂技亮相庆典

在千秋节庆典上,唐朝廷会在勤政楼下的广场举行百技表演,展示大唐的文化成就。唐代流行的一项热门游艺活动是竿伎,分为顶竿和爬竿两种,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戴竿”艺人。有一位叫刘交的艺人很是厉害,唐张鷟《朝野佥载》载:他“戴长竿高七十尺,自擎上下。有女十二,甚端正,于竿上置定,跨盘独立,见者不忍,女无惧色。”教坊中有位王大娘也是戴竿高手,据唐郑处诲《明皇杂录》载:她“善戴百尺竿,上施木山,状瀛洲方丈,令小儿持绛节,出入其间,而舞不辍。”女艺人石火胡的戴竿也是一绝,《独异记》中就记载了她在千秋节上展示的独特技艺:她将“歌舞”“走索”与“顶竿”等技相结合,并把《破阵乐》引入顶竿之技。石火胡顶着的百尺高竿上,支有五根弓弦,身穿五色衣服的五个女童手持刀戟,在高竿弓弦上表演《破阵乐》,这难度绝非一般人所能达到。唐玄宗看后,便叫当时的神童(后来的财政部长)刘宴当场咏诗。此时刘宴才十岁,以神童身份伴驾,他应声而作:“楼前百戏竞争新,惟有长竿妙入神。谁谓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

唐代还流行一种游艺活动——走索绳伎。艺人在挂在空中的一根绳上,表演各种平衡腾跃的惊险动作。唐封演《封氏见闻录》记载了唐玄宗亲自参加的千秋节庆典活动——绳伎表演:“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八月五日,御楼设绳伎。技者先引长绳,两端属地,埋辘轳以系之。又竖数丈之柱以起绳,绳之直如弦。伎女自绳端蹑足而上,往来倏忽,望之如仙,有中路相遇侧身而过者,有著屐而行者,而从容俯仰者。或以画竿接胫,高五六尺,或蹋肩顶至三四重,既而翻身掷倒,至绳还注,曾无磋跌,皆应严鼓之节,真奇观者也……”

精彩表演后,侍卫胡嘉隐作《绳伎赋》以记之。曾任吏部侍郎的张楚金也写了《楼下观绳伎赋》,赋中说:“其彩练也,横亘百尺,高悬数丈,下曲如钩,中平似掌。初绰约二斜进,竟盘姗而直上;或徐或疾,乍府乍仰。近而察之,若春林含耀吐阳葩;远而望之,若晴空回照散流霞。其格妙也,窈窕相过,蹁跹却步,寄两木以更蹑,有双童而并鹜;还回不恒,踊跃无数,惊骇疑落,安然以往。”大家之所以争相作赋记叙此事,是因为实在太精彩了。不仅仅是唐玄宗大加赞赏,当时很多人都看得眼花缭乱、目瞪口呆,其娱乐性、惊险程度就可想而知了,这也给千秋节的庆典活动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和惊险刺激的成分。

千秋节也发纪念品

据《玉海》等典籍记载,在首届千秋节结束后,大臣们纷纷向唐玄宗敬献各种精美的铜镜。以后,唐玄宗便在铸镜业最发达的扬州定制铜镜,颁发给四品以上的官员,并命名其为“千秋镜”。

古代,人们将铜称为“金”,铜镜也叫金镜。“千秋镜”一般为圆形,镜背面的纹饰为双鸾衔(献)绶(寿)带纹,上铸“千秋”二字,故名曰“千秋镜”。进献“千秋镜”,一是表示祝寿,二是寓意大唐统治千秋万代。唐玄宗写过《千秋节赐群臣镜》一诗:“铸得千秋镜,光生百炼金。分将赐群后,遇象见清心。台上冰华澈,窗中月影临。更衔长绶带,留意感人深。”

千秋镜之所以都是在扬州制作,是因为扬州的青铜镜,以铜、锡、铅合金制成,硬度和光洁度都较纯铜的更好,再经铅、汞等合剂进行表面抛光,反光效果特别好。因而,铜镜就成为了千秋节上的最佳纪念品,这相当于现在搞大庆都要发行纪念币一样。当时能享受到这种待遇的官员有400人。

天宝七年(公元749年),唐玄宗将“千秋节”改为“天长节”。在此后的大庆活动中,又加入了外交元素,一些国家纷纷派人前来朝贺,其中日本来的人数最多。

新闻推荐

95岁老人迷路坚持付1元才坐警车 民警转还老人儿子

民警请老人上车休息。本文图片均由上海静安警方提供“你付我一块钱可以吧,上我的车,就不算贪便宜了。”说这话的,是上海站地...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这条小路路灯亮了2019-09-28 08:58
评论:(唐长安的“国庆”很热闹)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