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图什市阿湖乡托格拉克村环境恶劣,盐碱化严重,导致土地资源匮乏,严重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工会驻托格拉克村“访惠聚”工作队聚焦群众所急、所需、所想,针对农民文化技能偏低、盐碱化严重、发展水平低的现状,把精准贯穿于推进脱贫攻坚全过程,找准发展思路,统筹运用各种资源,不断提高脱贫攻坚工作的质量和成效。
“工会送来的好技术,管用”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不是一句简单的话。只有真正走到村民身边,用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盼,把帮扶政策、措施送到他们的心坎上,才能收到脱贫的良好效果。”驻村工作队队长如是说。
工作队进驻托格拉克村后,在入户走访中发现,农民的收入来源基本上以农作物种植和牛羊养殖为主,饲草料成本高、养殖技术落后、收入来源单一等是村民当前面临的共同问题。
对此,驻村工作队提出,要逐步将过去“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按照扩大养殖规模、科学饲养的思路,将产业发展带入良性循环。
据了解,托格拉克村主要种植的农作物为玉米、小麦,玉米秸秆往往在自然晾晒后直接饲喂,利用率极低。工作队积极引导农民使用玉米秸秆青贮饲料制作技术,加大培训和技术推广力度,有效提高秸秆的利用率和使用周期。2016年以来,全村每年打包青贮饲料1万余包,约70吨,仅此一项就可为村民冬季扩大养殖1万只羊,收益10万元。
“青贮好的玉米秆水分足,还有营养,牛羊吃了,长得可肥了。工会给我们送来的好技术,管用!”村民阿米娜古丽·坎吉肯说道。
让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为从村里富余劳动力中挖掘人口红利,新疆区总驻托格拉克村工作队紧紧围绕“一户一就业、一户多就业”措施,今年6月初,鼓励村民致富带头人玉素甫江·卡斯木在原有裁缝店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以缝纫合作社为经营模式的村级扶贫车间。
为促进扶贫车间发展壮大,驻村工作队多方筹措资金,重新整修村委会院子及空置房屋,向缝纫扶贫车间提供了500多平方米的场地,玉素甫江·卡斯木提供了价值近10万元的30套缝纫机械设备。6月30日,扶贫车间正式营业,先后吸纳30名妇女就业,至7月下旬,有20名妇女实现稳定就业,使村里妇女可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为了让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稳定增收不发愁”的愿景,真正让农民能稳得住、有钱挣,让扶贫工作更有温度,驻村工作队充分利用奖补资金,利用当地传统节日,给裁缝扶贫车间稳定就业的16名工人发放“以奖代补”资金7700元。
新疆区总建设的“阿湖乡农民工培训中心”,集住宿、餐饮、培训、活动、超市、电商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现已吸收14名贫困户就近就业;建立“沙枣园便民超市”,帮助1户5人实现就业稳定脱贫;争取自治区团委10万元,在村委会附近实施“十小工程”,解决5人创业,可以带动近10人实现就地就业。此外,将村里空置厂房盘活,引进村里致富带头人的优势资源,成立木材加工厂,为有一定技能的壮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目前,已有8人稳定就业。
扶智扶志相结合
“考上大学后,家里正发愁学费从哪里来,幸好驻村工作队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近日,在金秋助学活动启动仪式现场,托格拉克村学生代表娜地热·阿地里感激地说。
2016年以来,针对托格拉克村贫困户家庭子女上大学经济压力大的现实情况,新疆区总持续开展金秋助学行动,发放助学金近20万元。同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扶持贫困户摆脱物质贫困,消除精神贫困,增强他们自我脱贫的愿望。
2019年以来,新疆区总改变以往送米、送油等惯例,坚持扶智扶志相结合,通过各种活动转变村民的观念,增强他们脱贫的信心,逐渐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
“真是太谢谢你了,春节期间让我这个老太太第一次坐飞机到乌鲁木齐看病、见世面,这次,你又从乌鲁木齐请专家过来,给我儿子做手术……”70岁高龄的村民海热尼沙·吾守尔拉着驻村工作队队员的手激动地说着。这是日前新疆区总组织“亲戚”到乌鲁木齐参加“民族团结一家亲·心存感恩跟党走”联谊活动中的一幕。
近年来,新疆区总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帮助贫困村村民开阔视野、促进交流的活动,例如,给全体村民送福字、贴春联、挂灯笼等,组织15名返乡大学生跳秧歌,组织品学兼优的中小学生赴北京参加“与现代文化同行——民族团结一家亲融情实践”主题夏令营活动。
新闻推荐
为了预防骨质疏松,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注重补钙,牛奶、豆浆、骨头汤……多种方式轮番上阵。但补钙补不好,不仅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