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焦点
记者梳理发现,公众的讨论主要聚焦在三个问题上:在安防目的之外使用人脸识别系统是否必要?学生被收集人脸信息是否侵犯隐私?课堂行为采集是否会对教师和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好的影响,导致“作秀式”教学?
有无必要性
“学校是公共场所,也是敏感区域,因为涉及到学生之间的危险行为、教师体罚学生等情况,容易有纠纷,所以在教室里装摄像头总体应该还是起到一个正向作用”,中国信息安全研究院副院长左晓栋指出。
但他也强调,安装摄像头的目的应该限制在公共安全上面,用来识别开小差的学生的做法存在争议,“至少目前还看不到课堂行为分析的必要性”。因此,左晓栋认为,人脸识别进课堂已经超出了正当、合法、必要的限度,涉嫌技术滥用。
是否侵犯隐私权
据上述杭州某中学副校长透露,为了避免信息外泄,系统使用的是本地服务器。后期统计出的数据也分权限,如校领导和中层管理人员,可以看到的数据信息也不同。至于代码运算出来的结果,则仅供任课教师关于课堂效果作参考。
在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暨法学院副教授吴沈括看来,利用人脸信息识别学生的行为,对其进行课堂上的有效管理,是法律允许的行为;但若将信息影响大范围披露,借此对学生予以当众羞辱,或对采集内容未尽到妥善保管义务导致信息发生泄露,以及在信息泄露事故发生后未能采取及时的止损措施等,则是法律禁止的行为。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采集人脸信息还涉及未成年人隐私的问题。“如果没有获得学生及家长同意,学校就没有权利进行监测”,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还提到,采集的信息不能作为商业化用途,也不得对外公开;学生毕业后,学校需保障其能够及时删除信息的权利。
是否对学生心理有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讲师高莉曾撰文指出,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人脸识别摄像头分析课堂行为的功能都可能带来负面效果。
如果把系统结果异化为评价教师教学的一种方式,那么在摄像头监控下的教学很可能会演变成一种拘谨的“作秀式”教学,比如降低教学难度,减少学生“困惑”表情产生;甚至为了取悦学生,增加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段子”,博取掌声。
她提到,教学本应是一种高度自主化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尊重和融洽的,教育环境也应该是自由和充满信任的。
“面部识别技术一旦走进学校、监控课堂,学生的身体、时间不仅被规训着,甚至连注意力、一举一动、喜怒哀乐也将被纳入监控范畴。长期生活学习在这种不信任环境所带来的逆反心理,也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影响。”她说。
本版稿件均据《南方都市报》
新闻推荐
本报讯9月3日,有市民通过大江晚报新闻热线3838110反映,其为大营新村居民,“虽然我们小区有物业,但是工作不到位,一些杂草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