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大一女生的求助帖走红网络,她希望母亲给自己每月4500元的生活费,但却遭到了母亲的拒绝。她觉得自己很委屈,认为一个月2000元的生活费根本不够花。(9月4日澎湃新闻)
有一种“很委屈”,其实是“没长大”。一个月2000元的生活费到底够不够花?这个问题难倒了大一女生。之所以觉得“很委屈”,从她的走红求助帖子里可见端倪——一是高中阶段妈妈很大方,补课什么的几千元眼睛眨也不眨,造成强烈反差;二是觉得女生消费就应该高一些,“女孩本来就花钱多啊”;三是感觉同宿舍的小伙伴们都“挺有钱”,用的也都是好的等等。这几条理由都有点幼稚,看来是真的没长大。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曾给大一学生布置的寒假作业是“算感恩账”。有学生按照清单算完账后哭了,“从出生到毕业,我已经花了父母足足90万元。”如果自己没算账,不妨看看相关数据: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的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家庭平均每年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占家庭子女总支出的76.1%,占家庭总支出的35.1%,占家庭总收入的30.1%。
消费观的形成往往始于大学。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讲,真正独立消费是从跨进象牙塔开始的,因为在大学里要合理安排来自于家庭的生活费。有的人成为“月光族”,有的人更会透支消费,甚至会落入不规范“校园贷”的陷阱里;而也有的人合理消费,有的人还有所节余……大学阶段,是一个人养成良好消费习惯的始端,是大手大脚,花父母的钱不心疼,还是精打细算,本着勤俭节省的原则,这将会影响一个人的未来。
“生活费不够花”折射消费教育的急迫。大学,不仅是学生求知的地方,也是接受思想启蒙的地方,其中也包括消费启蒙。消费观对于个人而言很重要,一方面直接关系到消费倾向与嗜好,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到一个人的财富观与价值观等。今后,大学应该在深化消费教育上下点功夫,让大学生智商与财商齐头并进。 (王旭东)
●再评论
消费扩张下的财务冒险何解?
毋庸讳言,家长对子女的“经济管制力”正在消退。以前,生活费给多给少,大学生都只能认了、忍了,他们只是结果的被动接受者。然而,这一切在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在个人信贷无孔不入的当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学生们拥有了更多的“金融工具”,可以来对抗父母的“财政硬约束”,并以此来满足自己爆棚的消费欲望。从气愤抱怨钱不够花,到自己想办法去“找钱花”,这只是一念之差的事情。
尽管我们对于大学生消费状况有着一定的认知,但还是不知道要如何有效在新背景下对之进行干预和引导。当家长传统的“经济约束手段”在这个膨胀的消费时代趋于瓦解,当大学生的“抱怨”不只是抱怨而指向了现实的“财务冒险”,整个社会究竟该怎么办? (然玉)
新闻推荐
记者叶露婷特约记者周柳宁晚报讯楼上楼下两对夫妻,原本关系不错,男邻居与男邻居玩得好,女邻居与女邻居玩得好。楼下的夫妻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