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开学季。每年这时候,校园里的话题就备受关注——或催人奋进,或发人深省,或引人重视……不妨让我们从开学第一课的视角,来看看这些新闻。
“科技”课
人脸识别系统当慎进教室
学生进教室后自动识别个人信息,系统自动签到签退,全程监控学生上课听讲情况,就连你发呆、打瞌睡和玩手机等动作行为都能被识别出来。位于江苏南京的中国药科大学,在部分教室“试水”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逃课和“替同学答到”或将成为历史。
人脸识别系统当然是挺好的,火眼金睛、纤毫毕现。校方的说法是,意在减少学生逃课、早退、花钱找人代课以及上课不认真听讲等行为,提高学生到课率,严肃课堂纪律。为了说明这个系统初衷之好,校方还搭配了一个反问句:“为了(敦促)你学习,你还抱怨,请问你还是学生吗?”
这似乎就弄得那些质疑的学生,连小声嘀咕的勇气都没了。你质疑,就是不求上进;你反对,就是跟有效管理过不去。校方的心情,算得上一片冰心。不过,人脸识别系统贸贸然进了教室,果真就板上钉钉般无可置疑了吗?
一则,校园管理的规则底线,是审慎谦抑。道理很简单,教育是面对人的工作,不是死板的机械化生产。能教化的不执罚,能人性化处理的不铁面,能由教育者做好的事情,绝不简单交给冰冷的技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室门口装个考勤点到的识别系统就足够了,教室内虽是公共场合,毕竟还有科任老师在治理,还有学生的自治自理在兜底,有必要像严管罪犯一般对教育教学活动严防死守吗?
二则,教育管理也是有边界的,不能打着“为你好”的旗号为所欲为。“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话很诗意,翻译得更直白一些,就是教育工作是活的事业,不是“绝对理性的工厂”。课堂上是否抬头低头、抬头低头了几次、抬头低头了多长时间……这些课堂细节,需要大数据来研判分析吗?逃课、早退、花钱找人代课固然不对,上课不认真听讲等软性行为算多大罪过呢?如果人脸识别系统把学生逼得课堂上分分钟不敢耽误,谈什么教学相长?科任老师在教学质量上还会有多大压力?高校教育教学还有自我革新的动力吗?
校方显然是有法治意识的,据说对于教室安装人脸识别系统是否侵犯学生隐私,学校之前已向公安部门和法务部门咨询,由于教室属于公开场合,因此不存在“侵犯隐私”的说法。不过,合法未必代表合理;退一万步说,即便合理,也决然算不得是“双一流”高校的所作所为。全球顶尖高校并不傻,人脸识别系统更不是什么新式的独家科技,那么多世界名校,为什么没有群起而用之?
“满校尽是摄像头”,安全倒是安全了,人的自由与教育风骨呢?对于高校来说,人脸识别系统当然不是洪水猛兽,同理,它也绝非可以泛滥使用的“神器”。
□邓海建
“安全”课
谨防双层床变成“伤人床”
床,本来是最能让我们感受到放松与舒适的地方,但有时,床也会变成“伤人床”。近年来校园内坠床事故频频发生,学校宿舍内双层床致人伤残的案例也越来越多。而这些双层床背后的安全隐患远比想象中更严重。(9月2日央视)
应该说,双层床若存在质量问题,无疑会直接导致伤亡事故发生,尤其是双层床在校园里居多,也就是说,若不幸降临到学生身上,就可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一生。这绝非危言耸听。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发展局召回管理处相关人士介绍,通过舆情监测发现,网上关于双层床导致的伤害案例多达29起,其中导致7人死亡。据统计,80%伤害案例来自于学校。
双层床变“伤人床”,与床的质量不无关系。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经现场调查,校园坠床事故中所涉及的双层床普遍存在上铺安全护栏偏低、安全缺口偏大、踏脚板无防滑措施,以及缺少永久性警示标线等一系列安全问题。
防范双层床变“伤人床”,一则,生产厂家当负起责任。据专家表示,学校宿舍双层床事故中涉及人身健康安全问题,国家强制性标准是底线。《国家标准家用双层床安全第一部分要求》已于2010年6月1日起实施,但据记者调查发现,不少企业生产的双层床质量明显不符合这一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要求。故此,企业当按标准生产才能消弭安全隐患。
二则,也有赖于市场监管执法不疲软。一方面市场监管部门有必要加强市场产品监管,对于产品存在质量缺陷的当及时发布消费提示;另一方面应强化市场整顿,监督生产者和销售者必须重视国家标准,按规生产,把消费者的安全放在心上;再者,也有必要增强消费警示,提升购买者与使用者的安全防范意识。
三则,应从购买端加强防范。这也就要求采购单位依据相关标准进行采购,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因双层床存在缺陷,引发学生伤害事故。据报道,有些政府采购项目文件中,规定的双层床尺寸过于简单,对于护栏高度、床梯等关键指标甚至都没有做出任何要求。所以,相关部门当进一步重视,在购买产品时严格把关。
最后,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讲,也应增强安全意识。尤其是学校方面,应该做好双层床安全使用常识的普及,让学生正确、安全使用双层床,以规避伤人事故发生。
□杨玉龙
“经济”课
让开学经济变“经济开学”
笔记本电脑5000元,手机2000元,衣物2000元,行李箱500元,预备生活费1万元……孩子今年考上大学的湖北籍家长肖先生的购物单上有一长串数字。又到开学季,从大学到幼儿园,大到数百万元的学区房,小到几十元的教辅用品,为了给孩子创造条件,家长舍得花钱,商家也瞅准了商机。一些家长无奈地说:开学“买买买”已成为“碎钞机”。(9月2日《工人日报》)
开学季变成“烧钱季”,这样的现象近年来常常出现,也引来热议。对此,首先要理性看待——开学季确实是一个需要多花钱的时候,尤其对于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来说,已经是成年人了,往往是第一次过远离父母的独立生活,在物质方面,难免有很多东西需要购买,比如生活必需品,这些都是“刚需”;而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家长们也更具意愿和能力为孩子在物质方面多投入一些。所以,只要是量入为出,只要是为孩子购买生活必需品等“刚需”,就不值得大惊小怪,而属于一种正常现象。
但开学季也容易衍生过度消费,容易引发孩子们相互之间的攀比心理,比如开学之后学生们会讨论在暑假期间去哪里旅游了,新买了什么电子产品等话题。像吃穿用“大手大脚”的学生更容易受到同学羡慕,而生活节俭的学生,反倒可能受到同学的嘲笑甚至排挤。毋庸讳言,社会上的“物质主义”也对校园造成了不良影响,有些学生存在功利思想、享乐主义,助推了开学季的过度消费。
另外,一些家长舍得为孩子花钱,却“只买贵的,不买对的”,不能理性消费,认为给孩子的钱越多,就是越爱孩子,甚至一味溺爱孩子,对孩子无原则迁就。而不少家长也被“物欲”所控制,受到“物质主义”影响,从而让这种观念影响到了开学季的消费。对于广大家长来说,在开学季,也要懂得理性消费,要懂得培养孩子的节俭意识。给孩子太多物质方面的东西,让孩子太“安逸”了,反倒可能让孩子耽溺于“安乐窝”中,失去了奋斗的决心与勇气;还可能让孩子陷入与同学间的相互攀比,让孩子变得爱慕虚荣,助长奢侈等不良习惯。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对于家长来说,不要给开学季的过度消费“加把火”,而应“釜底抽薪”,让开学经济转变成“经济开学”。这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养成与价值观培育,这才是给学生最好的“开学第一课”。想做到这一点,需要学生、家长、学校都重视起来,避免过度消费。要提倡“经济开学”,避免开学经济滋生过度消费,从而让学生陷入过度消费、相互攀比的“泥潭”之中;更关键的是,要对社会上的浮躁之风和物质主义“全面开战”。□戴先任
新闻推荐
新华社南京9月2日电(记者沈汝发)南京一男子在两年内发生交通事故10多起,且每次都是“受害者”。南京市鼓楼公安分局宁海路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