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发布联合调查报告称,近七成大学生曾遭遇骗子,其中四成校园诈骗发生在入学季前后一个月。从形式上看,电信诈骗可谓最为灵活的诈骗形式之一,其具体内涵“日新月异”,不断挑战着同学们的智商、情商和生活常识。从诈骗的思路上看,“天上掉馅饼”和“飞来横祸”式骗局都很常见。
很多家长都会提醒孩子“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尤其是对首次离开家门的大学新生,一方面会携带较多钱物,一方面社会经验不足,就更要多加防范。需要警惕起来的还有大学生的家长们,孩子开学了,假儿女们也出来活动了,“爸妈,我有急事需要用钱”的短信也会多起来。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随时会遭遇诈骗的环境中,那些通知你中大奖的短信,那些“朋友急用钱”的电话,那些来自“老朋友”的“寒暄”,都给我们这样一种感觉,这个社会上骗子是数不清也抓不净的。只是见多了,有些人有了警惕心,有些人却只能通过被骗得到教训。
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固然是大学生们容易上当的重要原因,但是大学生们容易成为诈骗对象,学生本人、家长、学校都应该反思。
在高考的压力面前,尤其是成绩中上的孩子,大多只关注书本知识,两耳不闻窗外事,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提升生活能力的机会,所以人们常说一些学生“高分低能”。当然,我们无法要求孩子们过早接触各种社会的阴暗面、凡事都亲身体验,但是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增长见识,从而逐步建立起防范意识。比如,学习之余可以让孩子看看新闻,了解社会事件,或者聊天时多提及媒体发布的有关诈骗的消息,孩子耳濡目染,同样能增长见识,学会凡事多个心眼,不一定吃一堑才能长一智。
当前,很多学校都会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但是这种安全教育大多局限在人身安全范畴,防诈骗教育则相对缺乏。其实,在互联网时代,由于个人信息泄露现象比较严重,我国对电信诈骗的惩罚力度有待提升,各种骗术不断升级,加上智能手机普及后很多学生自己也掌握支付宝、微信、网银等交易渠道,因此,防诈骗教育就变得十分重要。一方面,老师应将防诈骗教育纳入安全教育内容当中,向学生讲述相关常识、常见诈骗行为及应对方法,另一方面,学校还应该联合公安机关等部门,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式定期开展校园防诈骗教育,提升学生们应对诈骗的能力。
由于很多诈骗行为以电话、短信为载体,所以电信诈骗也就成为诈骗的一种主要形式。时下,个人信息泄露现象普遍,并且在很多行业都滋生了顽固的黑色产业链。一次网购、办张会员卡都可能带来一连串的推销电话,买个房子可能招来无数装修公司的骚扰,而且诈骗者还可以准确说出对方的姓名,而诈骗电话长期以无实名、无号码显示或者伪装成境外电话的现象更是电信行业的顽疾。因此,还要从法律制度上进一步完善对电信诈骗的监管和处罚措施,努力提升网络和通信安全。只有多方面共同努力,把工夫用在平时并坚持不懈,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开学季成为“诈骗季”。
新闻推荐
记者|肖芳微博开始内测的新产品绿洲在上线第4天登上了微博热搜,并快速升至苹果AppStore社交排名前30。而且,现在绿洲尚未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