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百态社会 > 正文

莒国古城与金陵才女纪映淮(下)

来源:黄海晨报 2019-08-02 09:01   https://www.yybnet.net/

卢守文

清雍正《莒州志》载:“唐虞以前无考,商姑幕国,此侯国也,殷爵列三等。而姑幕实侯此土,仅见之汉史中。”这说明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殷商时代就曾建立过三等诸侯国。当时的知州李方膺在给《莒州志》写的序文中也说:“莒,古国也,建自唐虞以前,书史详之矣。”这又从殷商上推到唐虞以前去了。这些说法中所说的唐虞以前,仍在古史称为“三皇”以后,以莒为名的这片土地,已经有了雏型的国家建置,它虽处东夷,但与开化已久的齐鲁大国毗邻,我们就此可以断定,这个国家和这座故城,在周初建国以前,就有了一定的发展史的。

莒国故城遗址的西北角在今城子后村以南40米处,地形最为明显。这里有一条略呈东南西北方向的沟渠,相其地势,当为故城城内积水下泄之处,地名城子口。在这一沟渠东南,有一段残存的故城城墙,高3米上下,墙厚56米,长200余米。现已全部种植果树,城墙板筑遗迹尚隐约可见。沟渠西面最显露的一段故城城墙,呈东北、西南斜抹角方向,比东面一段虽略为矮些,但仍高出地面1米上下。再南转为南北方向,直达小湖村东,南抵浮来路均为故城西墙,但痕迹不甚明显。越浮来路西南,由大湖村到坝上村一段,则故城墙基又再高出地面,达1—2尺不等。其上普遍已为耕地,村人称为城子顶。顶上现挖有灌溉渠一道,北达浮来路。东坡土地被称为城子里,西坡土地被称为城子外,在城子外和城墙遗址之间,有一条地势较低的南北线,被坝上村人称为东濠,当即为故城西墙外的城濠所在。嘉庆志并把柳清河之古黄华水直接称为灞水。从灞上村到城子口一带,接连西湖。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1668年7月25日)莒州发生8.5级大地震之前,这里是一片沮淤之地。坝上即灞上,这段城墙之外,古时筑有防水的堤坝,在坝上村的东南两面的一片土地,至今仍被称为“城角子地”,这就是故城的西南角,从此东去的故城南墙,在西环路南段,地势已近平坦。从今农机公司向东直达韩家菜园段,常被称为“消气岭”,地形又高起来。这段故城残墙,长200余米,高达1.5米以上,是故城南墙最明显的遗址。从韩家菜园以东,直至沭河岸边一段,是故城的东南角。由此向北一段的故城东墙,由于沭河西岸冲蚀坍塌的变化,遗迹已经难于辨认,但直线以北,经今穆家庄子村东,抵达付家洼村的终点

上,尚有一段遗址略高于周围地面,俗被呼为“城子”的,当即为故城

的东北角。这就是莒国故

城的全貌。

我们接着说金陵才女纪映淮。纪映淮生活的时代,正是莒国古城鼎盛的时代,其时商旅云集,各个街道店铺林立,车水马龙,一派繁荣景象。

却说杜其初任满归里,家住莒州城里解元坊。归乡不久,杜其初病故。其时,虽家道中落,尚可衣食无忧。杜李本诸生,与纪映淮又是青梅竹马,夫妻相敬如宾,侍栉之暇,分韵联吟,日子过得还算小康。但因明末清初烽烟四起,国事多艰,“映淮偕夫擘笺斗捷而达旦,忧谈国事而忘食(《荣烛堂随笔》)”。

此时的纪映淮,经过时世和岁月的打磨,诗作愈加老成,从她存世的几首诗词看,虽才气日进,亦有寥落之意:

柳前花逐东风舞,惟有杨花堪妒,一味入帘户,不管愁人顾。枝头杜宇声偏苦,叫得斜阳欲暮,门外残红无数,零落横塘路。

如果说在这首《暮春·调寄桃园忆故人》中尚有一丝春意,而在《秋思·调寄南歌子》中则是无限萧瑟秋风:

翠菊娇秋色,金蓉衬晚霞,倦来无力倚红纱,恨杀孤鸿一点,叫天涯!

少女闺中的“水点秋光”已然不再:

细竹深阴复碧纱,石床书帙画抛斜。

半帘犹润浸寒雨,一衲孤馨染落花。

流水穿林寻野鹤,夕阳归树护栖鸦。

青山漠漠无人共,遥倩诗囊伫乱霞。

如此迥然心态,缘于纪映淮人生的大起大落——— 从诗宦世家到寄人篱下,从大家闺秀到孤儿寡母。

崇祯十五年(1642)冬,清兵自直隶(河北)南进,旋即占据穆陵关,危及莒城。杜李劝纪映淮携子扶母离莒城至乡下避乱,自己约十数好友投知州景淑范部下守城抗清。拒守数日,终因寡不敌众,莒城被清兵攻陷,杜李与知州景淑范坚贞不屈,慷慨就义,被莒人葬于“好汉茔”(今图书馆楼后)。民国《重修莒志》,杜李列《忠义》传:“杜李,绍兴府知府其初子也。州庠生。崇祯壬午,与知州景淑范,婴城固守,城破以身殉焉。”

得知消息后,纪映淮负姑携子,逃到莒州城南避难,当时婆婆七十、幼子六岁,纪映淮终日寻衣觅食,供老奉幼,愁肠百结,茹茶席草三十多年。

杜李死后,纪映淮撰写了一副挽联:“嫠燕偎雏润杜宇,孤蝶傍枝余李花。”联中暗含丈夫杜李之名,表达泣血椎心之痛。杜李去世后,纪映淮几欲弃绝笔墨。她毁容乞讨赡养婆母、抚育幼子,生活苦不堪言。因与清初诗坛名家王士祯即常说的王渔洋以诗相识,王渔洋命当地州衙接济纪映淮,纪映淮满腔杀夫之仇,亡国之恨,不与清政府合作,以“采薇”自喻,义不受清赠贻。自此,纪映淮和年已70的婆母、6岁幼子相依为命。

兵祸离乱,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纪映淮一家逃离莒城,孤儿寡妇,又要赡养七十岁的婆母,艰难凄苦,生计之难,不言而知。清施淑仪《清代闺阁诗人征略》记载:“壬午城破,夫被难,淮与姑先避深谷中,毁面觅衣食供姑,得不死;身与六岁儿皆忍饥冻。柏舟三十余年,以节孝旌闾。诗词系少时作,称未亡。曰:‘此非妇人事也,少作误为人传,悔不及。’遂绝笔不作。”国恨家难,心如死灰,加上生活所迫,致这位风华正茂、不让须眉的女诗人,从此搁笔。

顺治十八年(1661)清初诗界领袖王士祯在扬州任推官时,有一天来到金陵,游览了秦淮河后,一口气写下了14首《秦淮诗》。其中一首写道:

十里清淮水蔚蓝,板桥斜日柳毵毵。

栖鸦流水空萧瑟,不见题诗纪阿男。

“栖鸦流水”出自纪映淮的《咏秋柳》。从诗歌看,诗人对纪映淮还是抱有赞赏之情的。纪映淮的哥哥纪映钟看到王士祯的这首诗,很不以为然,曾写信责备王士帧说:“公诗即史,乃以青灯白发之嫠妇,与莫愁、桃叶同列,后人其谓之何?”纪映钟的意思,我家妹妹现在已经是寡居之人,而你竟然将我可怜的妹妹与秦淮名妓莫愁、桃叶一起作为吟咏的对象,后人怎么看待这件事呢?

其实,纪映钟的指责没有什么道理。王士祯的这首诗,只是引用了纪映淮的诗句,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而已。与其它13首一块赏读,看不出对纪映淮的不敬在哪里,至于后来有人说“有失庄重”和“王士祯接信深为自己的一时孟浪而后悔”完全没有必要,毕竟一代诗词大家的境界和风范还是有的。但纪映钟的来信,王士祯还是很重视的,他当即复信表达了歉意。康熙七年(1668)王士祯调任礼部仪制司时,仍不忘旧事,请奏于朝廷旌表其门,“聊以忏悔少年绮语之过”。直到后来他侄子王启大任职莒州学正之时,他还让侄子搜集纪映淮的遗诗。

王士祯后来还向朝廷推荐,请求朝廷对纪映淮的品行予以表彰。朝廷接受了王士祯的建议,令莒州知州在杜府门前建了一个木牌坊,以表彰纪映淮的节操。木坊落成的第二天晚上,纪映淮趁暴风雨之际,找来几头耕牛,将牌坊拉倒,以示国亡家破之恨。据史料记载,纪映淮满腹亡国之恨、杀夫之仇,对清政府的旌表深以为耻辱,并以“采薇”自喻,传说她在那个暴风雨之夜,拉倒牌坊之后,用白纸写了一副对联贴在府门上:“义士洒血照日月,节妇食泪赡孤亲”。并从此遁迹,其后事便无人知晓。知州得悉,惟恐获反清复明抗上之罪,立即谎拟报文:“杜纪氏,居孀不贞,木坊始立而自倾。纪无颜见街坊父老,弃宅而逃,不知所往……”一些拍马文人谎编俚曲、故事,诽谤纪映淮,以致谬种流传。莒邑正直文人,为纪映淮代贴春联:“枯竹避霜护幼笋,黄花含露傍新坟”“清霜匝地寒透骨,明月照窗暖到心”“嫠燕偎雏泣杜宇,孤蝶傍枝吊李花”。以上传说,在莒地民间著述中多有记载。

国难家难之后,纪映淮不再有诗作流传。

《重修莒志》载:“纪映淮(1617—1691)明末清初女诗人。字冒绿,小字阿男,江南上元(今江苏南京)人,纪映钟之妹,莒州杜李室,其夫抗清被戮,映淮守寡以终,著有《真冷堂词》。”

新闻推荐

西咸新区交巡警夜查交通违法行为

本报讯(记者孙金龙通讯员赵佳)7月26日晚,西咸新区交巡警支队集中开展夜查统一行动。在本次行动中,沣东、秦汉、空港、沣西、...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莒国古城与金陵才女纪映淮(下))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