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看起来时下微整行业搭上了互联网+的翅膀,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但它到底能为消费者规避多少风险,提供多少优质服务,或者反过来是否会制造更多麻烦,在诸多环节的检视之下,仍需再三评估。
几天教出整形“专家”,直接注射手术项目;培训卖药一条龙,颁假证教话术糊弄顾客;环境简陋,器具过期,使用没有批文的禁药……关于微整形的种种乱象,相关报道早已充斥网络,但尽管如此,鱼龙混杂的微整行业似乎仍是一派繁荣。
之所以出现“谈得不少,听得不多”的局面,一是人皆爱美,为了美甘愿去冒点风险似乎是值得的;二是暴利——在“进200块钱的货卖2000块钱”、“一年挣一两百万”的诱惑之下,渴望暴富的投机者趋之若鹜。这种双向诉求的合流,促进了微整行业的繁荣壮大。
其实,微整行业的乱象,长期以来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息不透明。不管是整形材质的来源、价格、从业者的资质还是业务能力的好坏,对消费者来说,都是极度不透明的,这就给微整机构留下了辗转腾挪的空间。
正是基于此,市面上出现了一些旨在打破信息不透明,为消费者提供甄别功能的互联网平台。譬如最近上市的某医美电商,号称能帮助用户发现、评估医美服务,消费者通过平台的背书,去挑选、预订医美项目。而微整机构就是平台的重要服务对象。
但新京报记者的调查告诉我们,这种互联网+的微整服务,仍然未必靠谱:尽管平台对微整机构有一个资质审核的过程,或许可以确保微整机构资质合格的问题;消费者分享的用户体验也可以起到导流作用,但是,看似安全的商业模式,并非清爽无虞。
一是,平台所能做的只是前期资质审核,比如机构的营业资质与从业者的资质等,但问题是,资质过关,微整质量就一定过关吗?如果整形过程出现事故,或者有后遗症,平台是否要担责,如何担责?
二是,医美平台背书是否经得起检验?有报道就称,商家入驻新氧平台需要交入驻费,平台存在类似于竞价排名的情况,医疗机构支付的广告费越高,就会获得更多流量。那么,这是否会导致,只要一家机构肯砸钱,平台就会给它更好的曝光位,而可以不考虑服务质量与美誉度?
新京报的报道还发现,新氧上还存在低价引流、入驻医院私下出售违规药品、评论日记造假的问题,而且不是个例,这其实就动摇了平台的公信力基础。由此可以质疑,平台与微整机构会否为了彼此的商业利益形成合谋,替资质低劣的机构鼓呼?
所以,虽然看起来时下微整行业搭上了互联网+的翅膀,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但它到底能为消费者规避多少风险,提供多少优质服务,或者反过来是否会制造更多麻烦,在诸多环节的检视之下,仍需再三评估。
本质上,互联网+医美仍面临一个商业利益与用户利益如何平衡的问题。尤其是在平台收入的一大来源是佣金的情况下,平台更应严守道德与法律底线,避免制造更多的“医美坟场”。
当下,整容成为一种广泛的需求。根据《新氧2018年医美行业白皮书》数据,2018年我国医美行业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2245亿元,同比增长27.57%,2014-2018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30.4%。有人甚至乐观表示,未来10年,中国万亿医美市场将徐徐展开。这是一个巨大的蓝海市场,跃跃欲试者也颇为可观。
但是,与庞大的整形需求相比,当下对微整市场的监管,确实还存在明显的滞后。数据显示,当下医美正规机构只有一万多家,黑市机构超过十万,是正规机构的十倍。所以,用互联网打开微整行业的信息不透明状态,是有益的商业尝试,但改变整个行业乱象,需要的是更加全面的流程监管。
□新京报评论员王言虎
新闻推荐
本报讯有过两次酒驾记录,但依然我行我素继续醉酒驾车。7月3日晚,一名男性驾驶员在醉酒驾车时被高新区交警大队查获,目前他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