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华张华
兖矿集团鲍店矿主井口附近的一座三层小楼,双创基地的Logo格外醒目。这里集结了以劳模大师为主体的导师团队,以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体的专业团队,以技师、高级技师为主体的精英团队,形成“基地传、专业帮、现场带”的“传帮带”体系,30名工作室成员带出徒弟320余名。
据统计,自2015年启动“大众创新、全员创效”双创活动以来,鲍店矿累计完成各类双创成果1900余项,综合创效4.1亿多元,为矿井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几年前,鲍店矿把80后、90后员工和计算机、机电等专业科班出身的大学毕业生召集在一起开会。在鲍店煤矿党委书记赵玉珠看来,这是鲍店煤矿进入双创时代的一次动员会。“当时我告诉他们,大家都有一技之长,把日常工作的难点带到平台上攻坚克难,既能给煤矿带来效益,也能让他们为自己的技能感到骄傲。”
这个会议的效果,让矿领导班子感到意外,许多年轻人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加入这个团队。他们中有劳模大师,有工程技术人员,也有技师、高级技师,短短几个月时间,双创平台的参与人员就达到300多人。
在鲍店矿运转工区,有个只属于5个技术工人的“李洪启劳模创新团队”。他们平均年龄52岁,没有班组编制,只有24小时的待命状态和设备状态巡查职责,却承担起主副井尖端技术的保障和科技创新创效任务。
随着采煤工艺优化,如何保证煤炭足量提升,成为科技攻关的焦点。箕斗提升时启动、加速度、减速都是无法更改的,最终他们将思维瞄向了箕斗的阀门开启上,经过3个多月的反复论证,终于挤了出“一秒钟”。提升一次从76秒减少到75秒,节省一秒,一天就可以多匀出15次的提升时间,一次提升12吨,每天就可以多提升180吨。“技术创新没有终点,没有你一言我一语的设想,没有面红耳赤的论证,这些创新想也别想。”李洪启说。
2007年大学毕业分到运转工区的宋永亮担纲完成了主井提速的又一次飞跃。经过反复试验比对,历时3个多月,宋永亮和他的伙伴们最终完成了对卸载气控的阀组和管路改造优化,使得主井提升时间再次压缩“一秒”,每天提升量又增加了180吨。这前后两个“一秒钟”,年增加提升能力13万余吨,创效6000多万元。
“创新无大小,能用就是宝。”在鲍店煤矿,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青年创客空间。这里共有“互联网+”、机电技术两个创客团队,成员21人,全都是近几年的大学毕业生,平均年龄只有30岁。空间成立以来,先后完成各类创新创效项目60余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7项、获得发明专利4项,累计创造价值1亿多元。
去年7月,创客空间团队在完成双创基地监控、网络系统创建项目后,接受了整合矿区监控系统、实施矿区天网工程的任务。仅此一项工程,就为矿井节省安装、设计、人工等费用80余万元。此外,他们还先后完成矿OA系统二次拓展应用、人员考勤定位系统改造、考试中心创建、事故案例3D动画设计等攻关项目10余项,累计为矿井创造价值580万元。
新闻推荐
□周学泽各地高考成绩陆续公布,填报志愿的时刻来临了。高考志愿填报,是另一场“考试”。高考考试分数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