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引
那春天
弥赛亚/文
午后的玻璃
闪耀着流水的光芒
那棉花,朝生暮死
那温暖的浆果
总是过早地柔软、腐烂
少年一觉醒来
早生华发
朋友啊,你有滚烫而痛苦的幻想
我有一件旧事
想和你分享
我一直想了解,弥赛亚创作《那春天》这首诗时在想什么。在我看来,任何一个对诗的评论,当然应该顺着诗人创作的思考去思考。换句话说,诗人思考的问题,也正是评论所要思考的。我肯定不能用我习惯性的观念去套用诗这个新的事实,恰恰相反的是,我努力想做的就是放下这些东西,让一首诗来扰乱我、改变我,重新塑造我的心灵和我的感受力。
我很喜欢弥赛亚的短诗,他的短诗大都散发着腐朽的贵族气息。而这种气息,在现在的汉语诗歌中,已经越来越少见了。比如这首《那春天》里面选取的词汇,玻璃、流水、棉花、浆果、少年、幻想、旧事,虽然大多是具象的,但整体读完之后,却又是抽象的感受。这具象和抽象之间的落差,顿让我生出一丝幻灭感。
更为有趣的是,在这首短诗中,弥赛亚在前半部分渲染了大量的场景,而他设计的少年,或许是自己过去的一个影子,在场景背后隐约出现。这似乎颠倒了传统舞台设计的潜规则,把布景放在了前台,而人物和对话,自然消隐在了后面,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被这些前台的布景吸引、诱惑,入了他精心设计的陷阱。而这陷阱的成功,首先得力于它的陌生。我当然不能动用什么理论和概念把弥赛亚的这首诗解释成什么具体的模样,也不能把它纳入某种现成的高度发达了的解释系统中加以解释,它已经在那里了,它已经是一个完成了的事实,并不需要我的多余的话来继续完成它。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首漂亮的短诗可能并不是想对什么东西进行表现。因为,它自己就是事物本身了,它如流水般闪耀着流水的光芒。
新闻推荐
◇周昭荣6月16日是父亲节,我深深怀念我的父亲周富成。父亲20年前就写好了一封告别书交给我保存,父亲去世的第二天,我拿出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