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巫美桥红
六月的于都河,洪流滚滚;于都河畔烈士遗孀的那份情感坚守,经年日久。6月11日,在长征渡口旧址——江西于都县城西门渡口河畔小亭内,李连兴烈士的儿子李观福、孙子李运华讲起了一个凄美的长征故事——
1933年,李连兴参加红军,他把不到8岁的儿子托付给新婚妻子丁招娣:“观福还小,你一定要帮我抚养他长大。我们一定会胜利,很快就回来。”李观福是李连兴前妻留下的独子。
1934年,听闻红军长征在于都集结渡河出发,丁招娣每天傍晚带着李观福到渡口找寻,希望能够见到离家已久的丈夫。
1953年,当地政府将一张烈士证明送到丁招娣手中,她才知道丈夫从于都出发后不久,在福建的一场战斗中牺牲。虽然如此,丁招娣依然坚守对丈夫许下的诺言,一心一意照顾小观福,上山砍柴,下田种地,既当妈又当爹。看着丁招娣的困苦,许多人劝她改嫁,但她始终坚信丈夫一定会回来。直到1983年去世,她仍在期待。“我们都秉承奶奶的意愿,还想去福建寻一寻爷爷。”李运华动情地说。
丁招娣期待了一生,但始终不得再见丈夫。现年99岁的红军遗孀段桂秀也有着和丁招娣类似的心路历程。
段桂秀是王金长家的童养媳。王金长1932年参加红军,临走时对她说:“至多三五年就回来,你一定要等我。”分别前,不识字的段桂秀记住了丈夫帽子上那颗闪闪的红星。1934年,王金长在福建作战时牺牲,段桂秀一直不愿相信这个事实。此后80多年的时光里,段桂秀只要看到红星,都会深情地抚摸,期待有一天能摸到那颗属于王金长的红星。
5月14日,于都县车溪乡民政所所长郭湖北带段桂秀去参观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那天,她左顾右盼,摸着草鞋墙上的红五星久久不放手。翌日下午,段桂秀在烈士陵园找到了丈夫的名字,在摸到王金长名字的那一刻,她失声痛哭……
据长期从事红色文化研究的红军后代袁尚贵介绍,于都县仅留下姓名的红军烈士就有1万多人。很多年过去了,很多烈士的遗孀一直在于都河畔期盼着、坚守着。
新闻推荐
举一反三以用户满意度为导向,这就使得压力传递到最基层的员工身上。这是基于其快递、外卖等行业的特点而制定的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