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百态社会 > 正文

比拼就业率是一种急功近利

来源:烟台晚报 2019-06-12 09:46   https://www.yybnet.net/

周英杰

6月10日在北京发布的《就业蓝皮书: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目前高校的各个专业中,本科的工学、管理学毕业生就业率最高,而绘画、历史学、应用心理学、音乐表演、化学、法学则成为2019年本科就业市场上最不受待见的“红牌专业”。(6月11日《光明日报》)

据了解,这份报告由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院撰写,调查数据基于该公司对2018届大学毕业生(全国样本为30.3万)毕业半年后,以及2015届大学毕业生(全国样本约25万)毕业半年后的调查问卷。

在每年一度的夏季高考前后,由不同商业机构制造出来的有关大学教育的各类“报告”和“排行榜”会集中出现,已经成为这些年来的一个规律性现象。很显然,其中的商业目的不言自明。不仅如此,从上述这样拿大学的就业率说事的所谓“报告”中,我们还可以嗅出一种强烈的浮躁气息。

先不说此类调查报告所统计的就业率是否准确。实际上,这本来就是一个难以说清楚的问题,因为各校学生的真实情况千差万别,统计结果很容易出现误差。

退而言之,即便是计算得相当准确,难道就能凭这个标准对高校专业的高低上下予以判断?

众所周知,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泛市场经济”的时代,大学自然也并非世外桃源,因此适当关注一下毕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以这个标准来判断大学和各个专业的好坏,则显得眼光非常狭隘,这里面其实隐含着一个“大学的性质到底是什么”的重要命题。

大学究竟是什么?蔡元培先生当年在到北京大学就任校长时曾论述过这个问题,他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也就是说大学是一个生产、交流和传播知识、思想和文化的机构。

从大学教育的现状来看,一些就业率不太高的高校专业恰恰是涉及国家发展根本大计的所谓“长线”基础理论学科。一旦以“就业率”的高低来调整掉这些专业,那么不仅仅现在一些就业率高的纯粹应用性的专业将失去坚实的基础,而且必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科学水平的提高。

办大学或者办教育最要不得的就是急功近利,因此,淡化高校各个专业的就业率宣传还是很有必要的。

新闻推荐

翟长生到运河经济开发区调研重点项目

本报讯(路明万帅)6月11日,市政协主席翟长生带领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到运河经济开发区调研重点项目。市政协秘书长魏增新陪同...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比拼就业率是一种急功近利)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