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丽
时光如箭,岁月如梭,转眼间我在工程单位工作已经十几年了。回首往事,记忆犹新,这十几年的岁月如生花妙笔,在时光的画板上记载下让人难忘的点点滴滴。
没有进入工程单位之前,对于工程和工地,我像别人一样充满了好奇,觉得几座帐篷是一个家,几幢活动板房也是一个家,这样的生活是神秘的,也是冷酷的。而真正融入这样的生活我才体会到其中的酸甜苦辣。
2004年,我刚入职,被分配到北方一个高速公路项目上。从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转入寂静的荒山野岭,我被吓住了,也被震撼了。宿舍是在一片平地上建起的简易板房,周围是一片看不到尽头的玉米地,宿舍的地面只是铺了一层红砖,时不时会有小爬虫光顾,板房的材质不隔音,晚上睡觉都能听到隔壁的呼噜声。
面对简陋的活动板房和来自天南海北的同事,我是崩溃的,是无所适从的。同事都在如火如荼地奋战着,而我却萌生了退缩的念头。烈日骄阳,尘土飞扬,钢筋水泥,没日没夜的加班加点,这不是我想要的。我开始消极起来,藏起了笑容,对于工地,对于饭菜我多了挑剔和抱怨,甚至萌生了辞职的念头。单位领导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隔三岔五的就和我讲公司的历史,讲过去年代里没有先进的机械和设备,老一代工程人是如何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是如何肩扛手抬,用铁轨碾平岁月的沟壑,用桥梁征服奔腾的江河。他们还给我看那些获得“鲁班奖”“詹天佑奖”“火车头奖”工程的照片,告诉我一个又一个血汗交融的故事。
一位经历过十几条铁路建设的老师傅也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你们是新时代的大学生,没有经历过建国初期的困难,20世纪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期,我们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筑路人是真的苦,过去有句话‘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说的就是我们工程人,那时候真的是一穷二白,‘守山餐,伴山眠。风梳头,汗洗脸’。穷山恶水里,得自己开辟住所,载四根木桩,围一圈草席,盖上茅草就是一个工棚,四摞砖头加上一块木板就是一张床,十几个人挤在工棚里,夏天像蒸笼,冬天又冷得像冰窖,还有老鼠和虫子钻来钻去。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工地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整齐的宿舍,有了统一的办公区域,有了专门的食堂,有了方便的洗澡间,通了电,夏有风扇冬有暖气,还有统一舒适的床铺。这是多年前我们想也不敢想的。国家政策是一年比一年好,安下心,踏实下来,我想在不久的将来,居住环境会变得更好。”
老师傅的话像小锤子,一下一下敲进了我的内心,我开始静下心来,认真对待生活和工作。热情的同事也看出了我的迷茫,对我更是关怀备至,对于我幼稚的问题总是耐心细致地回答和教导。在生活上,他们也给了我如家一般的温暖,甚至主动找我谈心,带我去买日用品。那些日子,正是同事的热情相待才驱散了我头顶上恐惧和茫然的乌云,温暖了我冰冷的内心。
在领导和同事的关怀下,我渐渐走出了消极的阴影,想象前辈的艰苦付出,我们现在的住宿和工作环境有了日新月异的改变,机械化的施工也减轻了人力的消耗,我还有什么理由去抱怨和挑剔?
2008年,我被派往南方的一个高速公路项目,怀着忐忑的心情进入驻地后,没想到这次项目部给我的是一个大大的惊喜。项目驻地建造得像一个花园,绿树成荫,蔬果飘香,整齐划一的两层活动板房建成了一个简易的办公楼,走进去室内窗明几净,设施齐全,木地板、吊顶、成排的太阳能热水器、宽敞的浴室、空调、网线、现代化办公设备等,这些在以前我想都不敢想的设施,如今确确实实走进了工地生活。我想,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是舒适的,也是便捷的。
如今,我已经走过了好几个工程项目,亲眼目睹工地环境和居住场所一点点在发生着变化。从“家园式项目”到“花园式项目”,每一个新项目的临建都考虑到员工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办公地点、生活区域都会因地制宜,或租住,或自己搭建,不管哪种形式,但内部的设施都是齐全的。老前辈们肩扛手托的恶劣生产条件已经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先进的生产机械、运输工具和先进设备。从四处漏风的活动板房到自带卫生间的标间宿舍,从枯燥乏味的文化设施到温馨舒适的员工图书室,从单一品种的工作餐到花样翻新的美食供应,改革开放的成果与社会不断更新的新资讯、新思想和新生活有声有色地播撒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工地上,让我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让我们激情四射地投身于施工生产。
70年光阴似箭,国家的好政策像一缕春风,更像一阵细雨为古老的中华大地注入了无限生机,也给工程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数的工程人从风餐露宿、筚路蓝缕走到了如今的小康社会,他们吃过苦,受过累,一代代传承着工程人坚韧顽强,奉献担当的精神。
工地住宿的变化见证了社会的变迁。从过去拥挤简陋的工棚到现在整齐划一,美观整洁的标准化宿舍,每一处细微的变化都记录着时代发展的轨迹,也见证了70年来国家快速发展的飞跃。
新闻推荐
第三方社会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近日在北京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显示,2018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