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怀军
近年来,医患冲突案件不断地占据着媒体头条,呈现日益频发、日渐恶性的趋势。在新医改全力纾解医患矛盾的大环境中,大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之憾。
对此,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的社会怎么啦?医患冲突为何屡屡成为当今社会无法承受之痛?为何我们的患者一端是逆来顺受,忍气吞声,一端是铤而走险,伤医毁院,不能成为运用合法程序追讨权利的公民?公众为何将所有的转型与变革期的躁动不安都倾泄给医院与医生?让以救死扶伤为天职的医生成为社会激愤情绪的头号罪人……
静观医患冲突的媒体景观,有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舆论在聚焦医患关系时的摇摆。当发生一起患者被伤害的事件后,舆论往往会高举道德大棒,把医生当成敌人,一边倒地站到患者一边,严词谴责医德的堕落和医风的败坏。而过一段时间发生一起医生被伤害、被羞辱的事件后,舆论又站到同情医生的一边,厉声谴责患者的蛮横、偏执和极端。医患关系的舆论风向,随着这些极端的个案,不断发生着周而复始的情绪化摇摆:患者被伤害了,就同情患者,谴责医生;医生被伤害了,就批评患者,同情医生。舆论对医患关系的理解,似乎完全受一些极端个案的操纵,缺乏理性和客观的认知,基本是在情绪化和极端化中摇摆:昨天目睹惨剧,对医生大加鞭挞的人,今天受到另一起相反惨剧的触动,又成了医生的同情者。
这样的舆论摇摆,带来的不是宽容与和解,不是理性的反思,而是不断强化的敌意和冲突。部分不良媒体特别是自媒体为了吸引大众眼球,对“医患纠纷”进行片面报道,“升华”矛盾,将患者与医务人员置于对立位置,使医生蒙受莫大委屈,患者受到巨大伤害,在这种“受害者”意识双方中都会选择防范,对对方充满不信任甚至敌意,形成恶性循环。
剖析医患关系恶化的成因,舆论首先要走出情绪化的摇摆,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简单评判,而应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审视。当下我们各行各业所呈现出的某些乱象,或许只是社会转型时的一种必然经历。在种种冲突、困扰之中,我们必须坚信的是,绝大多数医生仍在竭力坚守着纯净的信仰和神圣的职业精神。
立场决定视角。媒体是舆论的探照灯,它有天然的放大效应。在涉及医患这种敏感的舆论关系时,要慎用舆论的监督武器。特别是在今天医患矛盾如此紧张的时候,媒体应该平衡舆论,让医患双方感受到更多舆论的温暖和善意。(G)(2)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周婷婷)6月10日,记者从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召开的2019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再动员再部署大会上了解到,截至5月31日,沣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