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慎毅
5月26日,《半月谈》刊发文章,谈论“假暗访沦为形式主义新套路”的问题。文章称,记者调研中,遇到不少乡镇干部反映,一些暗访严重走样而变成“不访”或“明察”,甚至存在假暗访行为。在一些地方的暗访工作中,“命令紧,执行松,有的在望风”的现象不时发生。这类暗访徒有其名,并未能成为监督利器,反而沦为形式主义套路和变种。
笔者是个媒体人。一说暗访,首先想起的就是记者暗访。通过暗访,记者发现并曝光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发挥舆论监督的力量。但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问题被揭露后,为记者曝光叫好的同时,常有网友批评,“问题一直在,为什么非得等到记者暗访才发现”。
记者暗访能发现的问题,相关部门却找不到,现实中,确实有这样的例子。比如,西部某市出租车行业乱象多年来未有实质改观,记者多次暗访,每次都“干货”多多。但即使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向市交通运输局下了最后通牒,交通部门围绕出租车乱象开展的208次暗访检查,都没有发现任何问题。而同一时间阶段,政府服务热线却依旧接到群众对出租车违规行为的投诉。
按理说,上级对下级的暗访,一般都是业务比较对口,又有较高较广的视角,更容易发现问题才是。但是某些时候,政府部门的暗访却不如媒体记者的暗访质量高,这是为什么?笔者认为,这与压力和责任心有关。媒体记者的收入一般都是和发稿量、稿件影响力挂钩的,如果暗访失败或者暗访质量不高,不仅直接影响到记者的收入,如果出现失误,甚至影响记者的前途,所以记者就不可能去走形式,更不敢造假。
反观政府部门一些干部暗访,就没有这样的压力。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所以才有这种208次暗访检查都查不出问题来的怪事。
假暗访走形式是缺乏真压力。所以,要让假暗访不再沦为形式主义新套路,一方面,暗访者既要了解本地情况,又要了解全国各地的经验和教训,找问题才不会两眼黑,分析问题才能精准到位,解决问题才能落实锤出实效。另一方面,也要形成考核问责的长效机制,让干部暗访一旦作假就露馅,一旦露馅,除了红脸出汗,还会感到肉疼。
新闻推荐
这些桌面收纳“神器” 让你告别“拖延症” 整洁的桌面不仅直接影响空间的整洁度,还影响一个人的心情和做事效率。保持桌面整洁可以借助桌面收纳工具,让收纳变得简单轻松
多层文件收纳柜看不完的稿子和设计图,学生做不完的试卷,不分门别类地收纳好,不仅看着心烦,需要用的时候到处翻,一点也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