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文化影响下,巴渠大地的城镇普遍流行新式婚姻礼仪,然而在山区农村,至今还可见传统民间婚姻礼仪习俗,让人回味无穷。
传统民间婚礼的内容具体表现在婚姻礼仪过程中。婚前礼仪,男女相亲后,就要先后进行纳彩、取庚、请期等程序。
纳彩,就是男女双方互赠礼物。在封建社会,礼物一般由媒人传递。礼物也很简单,如男方只须送去一把木梳、两节头绳、几尺鞋布;女方回敬一双手工百纳底布鞋、一方手帕即可。解放后,互赠的礼物也发生了变化。
取庚,就是向女方征取生庚八字,多以红纸《庚贴文》(又名鸾笺、唐文)的形式出现,如“昔日黍列朱陈,今日复联秦晋,毛遂片言九鼎,季布一诺千金”。女方以《回庚文》(又名凤书)的形式,用红纸写好生庚八字,附以诗文,如“因亲续亲,结为朱陈,敬书生庚,百年为凭”。
请期,即是请人测定良辰吉日后,将结婚日期告知女方,亦称《期简文》。
嫁娶礼仪,现代通称礼仪。女方主要有坐歌堂(又称哭嫁)、接路、接柬、接礼、开盒、出亲等程序;男方主要有接亲、拜堂、闹房、谢媒、回门等程序。男女双方都有必不可少的告席礼仪。
坐歌堂唱(哭)的是花园歌或哭词。这是农村姑娘出嫁前的开口歌,一般要唱(哭)三天三夜,多者七天乃至七七四十九天。出嫁的姑娘叫新娘,由姊妹或亲友(须是清白处女)把她牵出来坐在桌子上方中央,用手巾蒙脸,开唱(哭)请拜。
哭的内容相当广泛,主要哭离爹娘、离哥嫂、离姐妹,也要哭外公、外婆、姑、舅、姨,还要随着出嫁的礼仪程序,哭杀猪、进厨、出席、梳头、上轿等内容。哭词格调有抒情的,有说吉利的,有诉苦的,有骂媒的。总之,新娘通过哭嫁,把埋在心里的苦乐与恩怨尽量倾吐出来。下面列举几段哭词的内容。
开口歌:新打剪子新开剪,小儿开口心有欠。开口一声声不明,开口二声惊动人。惊动爹妈年纪高,惊动哥嫂不心焦。惊动六亲都得淡,只怕惊动外姓人。我娘房子晾鞋子,鞋子脚下安金鸡。金鸡开口我开口,金鸡叫声天天有。金鸡开口催天明,小儿开口诉苦情。又怕小儿吃你的,小儿吃的扫仓谷。又怕小儿穿你的,小儿穿的断机布。又怕小儿点你的,小儿点的过灯油。
扫歌堂:一根丝帕五尺长,借你丝帕扫歌堂。莫说歌堂没坐好,多少歌堂没坐到。莫说歌堂不稀奇,多少歌堂没坐齐。歌堂坐到这里止,收了歌堂好道谢。
上轿:拍轿师傅人抬人,慢慢走来慢慢行。莫把女儿抖落魂,年轻女儿晓得情。
接路,即男方请一位能说会道、品貌端正的押礼先生,代表男方随同接亲队伍,前往女方主持相关接亲仪式。而女方也要请一位相应的支客司,带上迎亲队伍到楼门外(或院坝边)乃至离房前几十丈远的地方,去接男方停步等候的接亲队伍。当靠近的时候,女方迎亲姑娘就在地面铺上长方形的毯子,支客司和押礼先生各站一头,然后开始投柬对话(民间称说礼,又称礼话)。说是说礼对话,而实际是对诗(多是顺口溜)。
接礼,男方到女方去接亲(新娘)的时候,一般都要备几个抬盒,其中有糖食抬盒、烟酒抬盒、新娘的穿戴抬盒等。男方接亲队伍到达女方家里之后,在交接礼物上也有一番礼仪。
出亲,包括拜祖宗、甩筷、进轿等程序。即由两位陪客(多为姑、嫂)将穿戴一新的新娘,从闺房扶进堂屋,新娘按照支客司点名的程序,先拜神,后拜人,三亲六戚,从最高长辈到平辈兄弟姐妹,一一边哭边拜,受拜者要给喜钱。
男方婚礼中的接亲,一般是轿子抬到院坝中央朝堂屋正中还没有停放的时候,押礼先生为表示接亲任务圆满完成,说几句交待的礼话,男方的支客司代表主人以礼话回谢后,花轿停下。新娘下轿,揭去花冠(轿夫接花冠),保留盖头,有人将做有两个花结的红色绸(布)带,一头递交新娘手中,一头自己牵着,一步一步把新娘引进堂屋,交新郎。进堂屋后仍由支客司主持喊礼拜堂。
拜堂完毕,由新郎把新娘牵入洞房,然后揭去盖头,喝交杯酒。在入洞房时,支客司或由开洞房门锁的公婆说道:新姑娘,新房到,头戴一顶遮羞帽。一对蜡烛亮堂堂,两人受拜进洞房。二人同喝和气酒,揭去盖头比人强。
闹房,是一个非常热闹而又充满诙谐、风趣、欢乐的场面。参与闹房的一般都是同辈兄弟姐妹,触景生情,即兴开言。其内容和形式,有表祝贺的,有说吉利的,有逗新郎新娘的,有唱歌的,有作对联的,有闹酒要吃的。无论哪样,一般都是以礼话表达。
□邱传国 本报记者 孟静/整理
新闻推荐
春天本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而有些人却逐渐变得伤春悲秋、萎靡不振,这时候需警惕是否“抑郁症”已悄然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