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铎印
近年来,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屡屡成为两会热点议题。目前,我国游戏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但过去近乎野蛮生长的发展方式却是给游戏行业埋下了祸根。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2018年,中国青少年网络游戏用户规模已经超过两亿,占青少年网民的66.5%。随着手机、电脑设备的普及,中国青少年首次接触网络游戏的年龄日趋低龄化,不少青少年沉溺其中。但网络游戏中所充斥的暴力、色情、赌博等不健康内容,令人触目惊心。特别是网络攻击、网络窃密、网络诈骗等网络犯罪时有发生,已严重影响到千家万户百姓的幸福和安宁,严重威胁到国家的和谐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网络游戏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伴随互联网技术应用的迅速发展,许多法律空白等待填补。当前,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是家长和社会的普遍关切。互联网发展的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现行法律法规对网络游戏的规制不严不细,相关法律制度的缺失,导致网络游戏的刺激、暴力、色情内容,以及网络暴恐音视频、网络黑客、网络诈骗等滋生泛滥。将未成年人的网络权益保护纳入法律中,强调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护,让家庭、学校和社会各自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法律责任,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让其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是当务之急。
虽然,2016年,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的《关于移动游戏出版服务管理的通知》,明确规定移动端游戏上线前需要经过前置审批取得版号,其目的是保障游戏作品内容导向和质量;2018年8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提出,实施网络游戏总量调控,探索符合国情的适龄提示制度,采取措施限制未成年人的使用时间。但是,无论是规定移动端游戏上线前需要前置审批,保障游戏作品内容导向和质量,还是对网络游戏进行分级,严格实施准入制,要将适合孩子们的网络游戏和适合年轻人的网络游戏区分开来,都离不开法律的规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网络信息服务和网络安全保护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和治理网络行为,既是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推动互联网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网络游戏监管,净化游戏行业乱象,有利于帮助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以圈钱为目的之低品质游戏占据市场,会让游戏行业成为“洪水猛兽”。要确保游戏行业能够长远发展,立法打造严格合理的监管体系势在必行。
新闻推荐
最近,浙江工商大学为了激励学生运动玩出了新花样。学校食堂推出了新品菜式,通过“微信步数当钱花”的福利,激励学生努力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