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预付卡的推出,初心是为了“双赢”——消费者得到优惠,商家回笼资金。但现在,预付卡成了人尽皆知的“消费痛点”。
消费预付卡让消费者客观上承担着商家经营和自身消费的风险。因为消费者在办卡时就履约完毕,接下来都是商家的履约时间,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商家一边,所以难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不排除一些因经营状况难以为继,导致预付卡无法兑现的现象,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一些不法之徒的眼中,预付卡已成为迅速圈钱的利器。开什么店、服务怎么样都是幌子,开店、发卡、圈钱,差不多了,收包、关店、跑路。与预付卡绑定的,是商家的信用。然而,因为监管缺失,惩戒不力,失信成本有限,让一些无良商家在“发卡圈钱”的道路上有恃无恐。
治乱需重典。2012年公布的《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至今仍高挂在商务部的官网上,但现实中,买账的多是本就相对规范的大型商超,那些“船小好掉头”的饭馆、健身会所、美容店、发廊、糕点店,深入居民生活细部,游走于法治的灰色地带,而他们正是预付卡乱象的重灾区。执行不力,监管不力,贪心的“运动员”和木然的“裁判员”,携手滋养出消费预付卡乱象这颗“消费毒瘤”。
让人掉进消费陷阱的,是喜贪小便宜的人性。商家天花乱坠的事前宣传,像只灵活而有力的手,总能迅捷地俘获消费者的心。“充钱享×折”“充××百送××百”……诱人的优惠,让人轻易地送出了自己的信任。现在,看看那些在消费陷阱里后悔不迭的人们,我们是否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天下不仅没有免费的午餐,对那些便宜的午餐,你也得擦亮眼睛。往后,对划算到让你心动的预付卡,送你两个字——忍住!
新闻推荐
教育部印发《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将开展校园APP专项调研
记者14日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近日印发的《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提出,将全面规范校园APP的管理和使用,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