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记者张欣健
伴随着智能手机与金融科技的发展,移动支付已经成为了市民日常生活中消费的重要方式之一,移动支付带来便利的同时,许多针对移动消费的陷阱也不断出现,中国银联作为支付安全的重要守护者,也一直在为消费者移动支付安全提供保障,仅2018年,中国银联协助公安机关查办案件超过2.6万件,协查金额4588.62亿元;提供案件线索2万余条;共享警方涉案银行卡超179万张(累计逾416万张);实现全年银联网络欺诈率1.17BP,显著低于全球及亚太平均水平。
警惕金融诈骗
移动支付安全值得注意
根据银联大数据统计分析,2018年金融支付犯罪案件数量排名靠前的是:电信诈骗案、盗窃银行卡、非法套现、冒用他人银行卡、网络消费诈骗案件等。早在2000年,每年5月15日设立全国公安机关打击和防范经济犯罪宣传日,中国银联积极参与针对金融支付违法犯罪活动,联合公安部共同成立打击预防金融支付犯罪联合实验室,助力惩治银行卡犯罪活动。
从作案手法表现来看,一是电信诈骗形势依然严峻,其中超九成是由于个人信息泄露引致,已成为犯罪主要源头;二是各种风险交织并存,利用网络渠道伪冒办卡、通过APP软件套现、无证机构侵占商户资金等手段日益活跃;三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欺诈犯罪大幅度增加。通过社交网络平台、欺诈APP软件、恶意二维码等进行诈骗的案件频发,移动支付安全已经成为用户最担心的问题之一。
专家提醒
小窍门远离欺诈风险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一些窍门可以有效远离金融欺诈风险。”银联专家介绍称,首先应警惕身边的“毒码”。不扫来源不明的二维码,防止手机中毒,防止被病毒暗中窃取你的手机短信中的验证码。在下载APP的时候,应从官方渠道下载APP。不要随意Root手机,一定要从正规渠道下载含有支付功能的手机APP,防止“李鬼”窃取你的账户信息。另外,最好在手机上安装安全软件,定期升级并检测手机系统安全。
其次在外经常上网的市民也应注意,谨慎连接公共免费WiFi。避免在公共WiFi环境下使用手机进行支付,不法分子往往会设置免费WIFI陷阱窃取你手机里的通讯录、短信、微信、支付等收发的信息。如果必须通过网络支付,建议使用手机4G网络进行支付,可以减少不法分子窃取支付信息的风险。
除此之外,在登陆网页的时候要谨防钓鱼网站泄露个人信息。确认支付类网站开头是“https://”,不点击短信中的链接,不在不明网站填写银行卡卡号、有效期、安全码、短信验证码等信息;从正规渠道申请银行卡。不通过“办卡中介”申办信用卡,谨防“黑中介”留存您的个人信息,防止被犯罪分子利用您的身份信息办卡。
解绑银行卡再删APP
细节成为犯罪可乘之机
“在2017年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分析报告中显示,删除手机应用APP时不解除银行卡绑定,这个占比高达49%。”银联专家表示,先解绑银行卡,后再删除APP这个习惯大多数消费者都没有养成,近一半的持卡人忽略的这个细节,增加了个人支付账户被盗用的威胁。
“使用移动支付时,最好绑定一张小额的银行卡,减少账户内资金的风险损失。”银联专家告诉记者,APP上只绑小额账户的习惯应养成,一旦发生风险,要及时向银行挂失。如果发生了有疑似的可疑交易,可以向银行去申报,银行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去帮助持卡人减少损失;同时不要设置简单的支付密码。设置移动支付账户密码时,不要用自己的生日或过于简单的密码,在具备条件的手机中,在APP内开启指纹等生物识别功能;开通配有风险赔付机制的免密码支付功能。
除此以外,消费后也要记得核对签购单。如签购单上商户名称与消费商户明显不一致,则签购单上的商户就可能涉嫌无证经营支付业务,消费者可以向支付清算协会的支付结算违法违规行为平台进行举报,一经查实,还可以获得举报奖励。消费者在网络电商平台充值或购买预付费卡时,务必仔细甄别机构资质,切忌盲目追求折扣而进行大额充值。
三个“锦囊”
银联专家送安全妙计
除了作为消费者,许多市民也从事经营,对于商户,银联专家也提供三个“锦囊妙计”,保障经营与消费的安全:
1.“慧眼识金”。要通过正规的金融机构及特定非金融机构申请POS终端,核实签约主体是否持有“支付业务许可证”。无证机构常使用“免手续费”、“费率封顶”、“一证办机”等广告用语,如与无证机构签约,有资金被截留、挪用、卷款跑路的风险。
2.“名实相符”。要关注POS机刷卡收款的银行账户结算信息,核对往来账中的对方户名是否为“某银行或支付机构备付金账户”;若汇入资金来自某某公司汇入,建议立即变更为银行或具备合法资质的支付机构进行支付结算。
3.“合规经营”。加强财务人员于收银员的管理,合规经营,切勿参与不法套现活动,如为他人提供套现服务的,或将面临非法经营罪的刑事处罚。
新闻推荐
中午经过一间教室,见一年轻教师在大声呵斥,一个男孩耷拉个脑袋,站在讲台前。其他孩子都正襟危坐,噤若寒蝉的样子。很显然,那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