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一句歇后语“剃头挑子——一头热”,嘲讽那些只是一厢情愿的人和事。而专门从事剃头的人就叫“剃头匠”,他们挑着担子,常年走街串巷,专门为人剃头发。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农村常常能见到剃头挑子,那时候,剃头挑子是一个行当,剃头是一门手艺,可以养家糊口。剃头挑子给人的印象是工具比较正规,通常是用扁担挑着,一头是红漆长方凳,凳腿间夹置三个抽屉。第一个是放钱的,钱可以从凳面上开的小长方孔塞进去;下面两个抽屉分别放置围布、刀、剪之类,凳子的靠背上挂着钢刀布和手巾。挑子的另一头用笼放置着小煤炉,上面放一个大沿黄铜脸盆,脸盆里的水始终是热的,只要有人剃头,随时可以洗发。因为剃头挑子只有前面的炉子是热的,所以才有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歇后语。
剃头看着很简单,其实有窍门。剃头时手法技巧掌握不好,刀片会刮破头皮,顾客不仅不给钱,还要吵架,败坏了剃头匠名声。那窍门就是从洗头开始,剃头匠要亲自动手,在洗头中将顾客的头型摸一遍,头上哪里有疙瘩,哪里凹凸不平,洗一遍头发心里也就有数了,在剃头过程中就不会刮破顾客头皮。
别以为剃头是一件小事,在剃头匠眼中,剃头过程中也是在践行礼仪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以左为尊,譬如“左膀右臂”,现在人们仍然习惯说“左右”。所以剃头时,对年长位高权重者都要先从左边开始剃第一刀,以表示尊敬。后来为减少厚此薄彼之嫌,剃头匠全部从左边动刀,以表示对顾客的尊重,也体现了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
小时候,父亲经常带着我到街上剃头,剃头师傅在路边树枝上挂一个招牌,上写“剃头5分”,树下摆几条凳子。剃头师傅姓张,大家都叫他张师傅。年轻的张师傅边剃着头,边招呼人:“来了,坐呀!”凳子上坐着几个人,我和父亲也坐下来等候。只见张师傅将剃头刀在钢刀布上划拉几下,一手扶着顾客头,一手如画师作画一样,开始剃头,一时间头发纷纷落下,两三分钟就剃完一个头,然后是刮胡子、刮脸。即使是一个蓬头垢面的人,很快就被收拾得极精神。
随着社会发展,在街头剃头的人越来越少了,剃头匠也不再挑炉子了,剃头挑子也简易了,扁担一边挑着凳子、脸盆架等器具,一边挑着桶,将热水瓶、剃头工具都放在桶里。也不再走街串巷,到了街头,找个地方,取出工具后,提一桶冷水,几瓶热水掺和着也就够用了。
如今,街上都是时尚的理发店,剃头的人越来越少了。去年,我在街上又看到了张师傅的剃头挑子,旁边坐着两三个老人,六十多岁的张师傅眼睛也花了,动作也慢了,生意甚是萧条。张师傅说,如今来剃头的都是上年纪的老年人,普通剃头五块,平头六块,一天最多剃六七个头,挣不了多少钱。现在都用电推子,没有人愿意学剃头了,再过几年,这条街上可能就没有剃头挑子啦!
新闻推荐
拆除现场本报记者李佳摄为贯彻落实“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工作要求,促使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