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是全世界劳动妇女的共同节日。近年来,“妇女节”在我国化身为“女神节”“女王节”,有批评者直指泛娱乐主义、消费主义正在腐蚀这个神圣的节日,忽略了这个节日的重大意义,甚至把它弱化为商业活动的由头。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人说因为现在很多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并不喜欢被称为“妇女”,“女神”“女王”等看起来更有青春活力、性感魅力,更能满足女性对美的追求,也更能激起她们的购买欲,商家因有利可图而推波助澜,才让此风经久不散。
上述说法有把锅往女性身上扣的嫌疑,也让笔者想起了多年前的一件“小事”。高中时期的某天,老师在课堂上提到,女性从15岁起算是育龄妇女,有位调皮的男生忽然接话道:“那我们班上的都是育龄妇女了。”听完这话,男生一阵讪笑,而在座的大多数女生则都面露尴尬或愠色。这件“小事”,或许能给现在的怪相提供了一个虽小却很可能触及根本的例证——来自性别刻板印象的隐性歧视依旧根深蒂固。在某些人的潜意识里,“妇女”二字首先与生育挂钩,接下来大概就是洗衣买菜做饭带孩子了,总之跟青春、漂亮甚至未婚未育无关。这种思维方式影响了大家的言行,经过社会嬗变,最终以颇为“奇葩”的方式展示出来,而很多人毫未察觉还甘之如饴。
其实,国际劳动妇女节是全球的劳动妇女一百多年来的劳动和斗争成果,她们通过学习和劳动,破除枷锁、解放自身、擎起半边天,这个节日蕴涵着她们积极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汗水甚至鲜血。所有凭才智和辛勤劳动推动自身和时代进步的女性,同享妇女节的荣光,“劳动最光荣”不应有国籍、民族、语言、文化、性别之分。
打破性别刻板印象,无论男女都应参与。我们要正确领会“妇女”一词全面科学、健康高尚的内涵,将男女平等、尊重妇女的思想观念嵌入灵魂深处,并落实到发自内心的行动中,逐渐从根本上消除隐性歧视。
新闻推荐
新华社消息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7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说,对于打着扶贫旗号敛财的、违法乱纪的,要发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