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从小在父母身上看到、听到、收到、感受到的良好品德意识,会深深地植入孩子的脑海中。
◎ 川江评论员 黄勇
《他在马路边,捡到8万元,交到了警察叔叔手里面》,昨日本报用一个带有年代感歌谣式标题的新闻报道,讲述了梓橦路学校5年级11班的刘柯骐同学,在大年初一捡到8.3万元巨款,拾金不昧精神。而细读报道内容,刘柯骐良好“品德修养”的养成,其背后是家庭教育“正能量”的努力结果。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所谓好的熏陶,可以事半功倍。“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孔子的这句话恰如其分地诠释了“熏陶”二字。同时,这个“熏陶”也可以用在孩子“品德修养”上,在社会上,有正确的舆论熏陶;在学校,有校规校纪和老师的学识熏陶;在家,有父母的道德素质和生活习惯熏陶。从11岁的刘柯骐来看,他的“品德”第一步养成,离不开家庭健康氛围的营造:奶奶表扬和鼓励他拾金不昧,父亲教育他“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占为己有”,母亲为他谢绝失主的酬谢,“孩子现在还小,应该给他树立帮助他人不求回报的正确价值观”。
说得再明白一点,孩子的“品德修养”需要家庭和父母的“正能量”引导,即从小在父母身上看到、听到、收到、感受到的良好品德意识,会深深地植入孩子的脑海中,伴随其一路成长。反之,生活中逼迫孩子参加各种学习和竞争,以出人头地、安逸生活为指向的家长,自己在生活中往往也是急功近利、投机取巧。这样缺乏“正能量”的家风,会使得孩子在成长中,失去对道德上善恶分明的辨别力,产生对同学、老师、社会缺少关怀,还可能越出道德底线的边界。比如,在现实中,大学生论文抄袭等现象屡禁不止,偷偷接触“校园贷”享受“奢侈生活”,等等。这些问题,固然有社会其他方面的原因,但这与孩子品德修养欠缺、道德辨别力弱,是有直接关系的。
当然,做好家风“正能量”引导,也要有章可循。首先在内容上,让孩子在法纪上守住道德底线,在此基础上,鼓励孩子做好人,遵守伦理道德、公共道德、职业道德等。其次,在品德教育的方法上,要“以人为本”。一是多发现和激发人性中美好的东西。给孩子倡导,接纳自我,尊重他人,呼唤爱心,尊崇善良。从爱父母、爱亲人做起,逐步升华到爱家乡,爱祖国,爱人类;从爱动物、爱植物做起,逐步升华到爱环境,爱自然,爱地球。二是要让孩子知道:“英雄主义”不等于“不怕死”,要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三是反对道德标准绝对化、教条化,对孩子道德的规范和引导,应用辩证的方法对待。
总之,提升孩子“品德修养”,用好家风是关键,从小事、小节开始,为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为他们打下向好的道德基础。
新闻推荐
电影《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表示,从长远看,整个行业从业者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提升我国文艺影视作品的质量。重视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