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公众号:百川印象
过去一年,影视行业遭遇的不友好指数创了新高,若问2019年这个行业还有何值得期待,那你应该关注一下网络大电影。
5078万元,这是2018年网大分账票房的最高纪录,这个数字比2017年的数据翻了近一番,在院线电影排行榜中也能位列当年第120位(这个数字相当于院线电影1.5亿的成绩,在2018年度院线总票房中可排69位)——事实上,网络大电影自2014年诞生以来,分账票房就维持着每年翻一番的增长速率。尤其在严厉监管的大背景下(仅2018年,被视频平台下架的网大作品就超过1000部),网大行业的进步就更难能可贵。
网大为何抗冻?
2018年年初,横店尚有150多家影视剧组拍片,到了9月底,只剩下30多个组,项目量缩水率高达80%;剩下剧组中,80%都在拍网大。原来横店挤不出位置,现在都给了网大。
相比传统影视,网大韧性更强,这与网络大电影的投资、制作和宣发模式有直接关系,其特殊性在于——
投资规模较小,风险小。
2015年,网络剧《盗墓笔记》的单集成本超过500万,到2016年,单集网剧最高成本达到了2000万~2500万人民币(当时约合310万~385万美元),这个由欢喜传媒和王家卫所保持的纪录至今未有人打破。
而号称“不差钱”且“不亏钱”的网络综艺,平均预算也超3000万元,动辄破亿者比比皆是。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6年以前,网络大电影的投资规模都在百万元以内,而到2018年底,500万即可拿到网络平台最高评级,并得到平台头部标配资源,如果预算加到800万~1000万,则算是行业顶配。
多家网大公司在明年的单部电影投入都会超过千万元。奇树有鱼创始人兼CEO董冠杰:“网大一开始投入成本低,大家投入都比较少,单部几十万,自己就可以投入了。”最极端的例子是2015年现象级网大《道士出山》,其成本只有28万,分账票房达到2800万元。
周期短,回本快。
“回本速度”则是衡量项目优劣的重要标准。
同样面对重重监管,网剧和电影从投资制作到与观众见面,耗时至少一年或更长,但网大的生产周期却短得多。
从成片质量角度看,一个项目从策划,剧本、拍完,后期,到上线,完整周期要一年。这样算下来,一个独立导演一年能拍两部。
这还不是最快的。像《捉妖济2》这种低成本高回报的网大,从立项到交片也就用了27天。
这种超快速生产模式,适于大型成熟的MCN网大公司制作。
网大项目回款普遍以一年为期,靠谱的项目几乎是躺赚。这种快速变现能力与稳定回报率,对P2P金融行业是致命诱惑。高峰时期,P2P行业投资了90%以上的国产网大。“P2P有赌博性质,他们的投资心态不一样,就是要固定回报,要年化。”“他们几乎只投网大,图的是快进快出高回报。”
这导致整个行业一度投机盛行,外行人吹起了2016~2017年的网大泡沫,直到2018年P2P全行业爆雷。
泡沫已散,但快进快出快赚的网大,热度依然不减。
热闹的网大
与院线电影相比,头部网大单个项目投资额充其量还是“小成本电影”级别,远不及单集网剧,但回望过去四年,网大投资同比增速却达到100%。
图1:近年来头部网络大电影预算增势
“网大的预算高低不仅对内容,还对制作质量有很直接的影响。”“如果预算不够,连摄影设备、美术和画面都会跟不上。”而到了2018年下半年,头部网大内容预算突破500万已是常态,这给整个行业的制作水准带来了质的飞跃。
钱到哪里去了?
编剧/剧本。好剧本是所有影视作品成功的基础。艺恩网发布的《2018中国编剧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共有2571个编剧从事网大剧本写作,占影视编剧的55%,而平均单部网大编剧数量为1.4人,为全行业最低(作为对比,电视剧和院线电影编剧均为1.8)。
这意味着国产网大编剧团队的规模和收入都还有提升空间。
通常情况下,编剧拿到的报酬为总预算的1%,以此推算,一部网大的编剧在2016年只能拿到2万的剧本费,到2018年,这个数字可达到5万~10万。顶级者如小吉祥天(《灵魂摆渡》网剧及网大《灵魂摆渡·黄泉》的编剧)这样级别的编剧,可能超过20万。目前已经有片方开始找剧本医生(Script Doctor)润色网大剧本。
图2:《灵魂摆渡:黄泉》(2018)剧照
演员。在2018年之前,捉襟见肘的预算导致整个行业都找不到演技在线的演员。网大制作公司别说找专业演员,连表演系应届生都不愿加入网大剧组,而且要价普遍比素人要高两三倍,二三线明星根本不来。
“以前大家请不起演员,演员也嫌弃我们。所以只能找没经过专业训练但喜欢演戏的素人;至于群演,选谁是谁。”现在预算往上走,窘况缓解不少,“现在整体表演能力都在往上走。”
制作团队。制作成本是一部网大预算占比最大的环节,通常占到60%以上。
首先是一线团队的规模升级。
“网大刚出现时,一个剧组就三五十个人,现在一个标准的网大剧组90多人,规模大的时候,有两三天可能达到150人,文艺片院线片也差不多这样。”涂枭龙做了个对比,“现在院线电影、电视剧剧组规模一般也就200人。”
更重要的是,核心团队的专业水准在直线上升。用耐飞联席CEO、兔子洞文化创始人卢梵溪的话说,“网大在完美地复制着中国电影的那条路。”
“A级内容除了对内容有要求,对制作也是有要求的。”爆娱文化姬智表示,“预算会对质量产生很直接的影响,如果没有超500万,摄影指导、设备、画面呈现和美术会跟不上。”
“成本不断提升,带来显著变化是制作水准提升。”奇树有鱼董冠杰说道“目前网大精品化趋势明显。”
内容不在乎形式,没有高低。现在的老板、演员,没一个不想做网剧的,现在他们也在考虑向网大转移。
而创意和剧本要足够新,制片人要可控,导演要有稳定产出,主配角要发挥稳定……这些在传统院线电影行业行之已久的“工业化”标准,对网大的提升作用明显。麦田形容道:“一旦上了工业化流程,拍出来的作品就是八十分。”
后期与特效。后期同剪辑、调色与特效制作在网大的投入比例在20%左右。
特效。“如果不要特效,一般一部网大花30万就行。”到2018年,拿下高票房的网大,以动作、玄幻等“异类”题材依然占绝对优势,这对特效提出了较高要求。但不幸的是,早期百万级预算的网大,为特效留出的费用捉襟见肘。“那时候后期团队鱼龙混杂,非特效50天交片,有特效就要拖到4个月。”
而对周转快、题材扎堆的网大行业来说,特效要用4个月未免太耗时,每拖一天就意味着爆款几率在变小,所以即便特效很重要,大家也一度对此投入极为谨慎。
但2018年《灵魂摆渡·黄泉》《大蛇》等网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令人耳目一新的特效。
2018年的网大行业是名副其实的“特效年”,张云天回忆道:“2016年用5万或10万做特效就不错了,2018年仅特效费就得200万。”最典型的当属2018年底出品的《四大名捕之入梦妖灵》,奇树有鱼董冠杰表示,这部千万级投资的影片,特效费已经占到总投入的80%以上。
图3:《四大名捕之入梦妖灵》(2018)剧照
出品方对特效的需求日趋旺盛,导致特效公司生产力骤紧。
宣发。网大宣传发行手段分自行宣发或垫资宣发两种。若找奇树有鱼或淘梦垫资宣发,需要拿出总票房的10%~15%;若是自行宣发则要在总预算中预留10%。
但无论哪种宣发方式,基本手段不外乎站内DSP资源购买、短视频预告片病毒营销、微博微信点评、百科建立、互动活动……以及最重要的海报设计。
“海报非常关键,它让观众第一时间明白电影内容是什么。”姬智说,在互联网上吸引用户很难,海报涉及花心思更多,要求比院线电影要苛刻。“院线海报主流两种,展示卡司,玩核心概念;网大资源展示就多了,大家各显神通。”
“预告片也很重要。”如果电影像水果,那么做预告片就是榨果汁,张云天称之为“果汁理论”,“要通过预告片,把网大最精彩的部分展现出来,让观众想看。”
综上,国产网大各环节的预算比例略如下:
图4:一部网大的成本分配比例
商业模式
早期网大的盈利模式相对单一,在经历商业植入之后,已经进入了分账模式。
商业植入
除了网站票房分账外,还靠广告植入。不少网大都接受了一款名为“派派”的社交软件的口播或特写镜头植入,派派当时植入的网大数量不下30部,植入价格是30万到50万不等。按2016年以前全行业单项目不到100万的平均预算,这笔广告费几乎可以覆盖一部网大绝大部分的支出了。
植入广告或许会卷土重来,但不是现在,因为“网络院线”们分账票房和广告分成模式来了。
票房分账
目前网络大电影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分账票房。目前,国内视频网站都出台了各自的分账模式标准。
图5:主流视频网站网络大电影分账与分成标准
网大分账游戏规则透明,其逻辑清晰可循:“分账票房”高低取决于“付费会员”有效观看量的高低,而付费会员背后的关键词则是“拉新”和“持续充值”。
事实上,“会员拉新”和“持续充值”,可能是视频网站下一个时代商业模式的关键词。
但“视频网站会员充值”和健身卡一样,也充满了机巧。
2019年,网大还有哪些故事?
“到2019年上半年,网大可能会出现预算1000万~1500万的项目,那时候网大可能正式向院线宣战。 ”爆娱文化姬智预测,“以后院线都是大制作大片,一些小成本,情感之类的,可能真的干不过网大。”
图6:2014~2018年网络大电影分账票房年度最高纪录走势
当然,这是个美好愿景——说点实在的,2019年已是网络大电影步入第五个年头,这个行业还有哪些故事讲?
1. 分账票房最高纪录将继续攀升
2018年,网大分账票房最高纪录飙至5000万元,这个态势在2019年将会继续。
题材、宣发(海报营销)、档期和平台站内资源(推广位)等,都是影响网大票房的重要因素。“最重要的还是内容,就算全站推,你内容不好,也不行。”涂枭龙的态度代表了大多数从业者想法,“质量应该是内容人的基本信仰,不要投机取巧打擦边球。”
分账票房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视频网站的付费会员数量,这也是一些内容方对1亿票房信心不足的原因:“以爱奇艺为例,A级网大每个有效观看能获得2.5元分账,需要4000万次有效观看的A级网大才能拿下1亿票房。一部院线电影下线之后,一般观看量也就在2000万左右。这是个问题。”
图7:国金证券:主要视频网站付费渗透率
尽管票房突破1亿还略有难度,但整个行业票房大幅攀升已无悬念,多位内容从业者预测,年度最高票房分账可能达到6000万到8000万元。
2. 单片付费?
在网络平台,电影也有“不同待遇”:即便是付费会员,遇到好莱坞的热门电影,依然需要为单片付费5元才能观看。而到目前为止,国产网大还没有这个待遇。
这取决于网大的内容质量。目前看来,国产网大实行单片付费得看内容是否足够好,影响力是否足够大,成体系规模。
3. 宣发花样翻新
眼下正是电影院线的艰难时世。
一方面,2018年国内电影院银幕数量猛增,总量超过5万块;另一方面,适合上映的电影并不多,危机已在2018年12月初爆发:彼时,星美院线宣布旗下影院大面积停业——这不是偶发,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院线单靠电影放映已越来越难赚钱。
尽管国家电影局鼓励到2020年银幕数突破8万块,但影视寒冬加剧了紧张态势:大部分影视公司在2019年还有拍摄计划,但2020年的项目几乎不敢立项。
上游内容供应商和下游院线变少,直接影响中游发行商的生意。
未来两年,院线电影发行商可能进入网大宣发领域。不过,院线电影宣发公司试图进入网大领域,但两种内容形态的宣发完全不是一回事儿——传统院线发行更倾向于“豪赌式宣发”。
网大从业者悟到了“果汁理论”,但院线电影在宣发方面也显得不错。《毒液:致命守护者》推出了“社区公益版”预告片,而《小猪佩奇过大年》则推出了与原片剧情完全无关的预告片《啥是佩奇》。
图8:《毒液:知名守护者》的中国“公益版”预告片
网大和院线电影的宣发预期和预算天花板都差太远,网大会把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但院线宣发公司更愿意搏一把。他们往往动辄上千万乃至上亿的预算做发行,这个成本远超网大全部制作成本。
“同样一部作品,因为宣发公司不一样,如果让传统影视平台宣发,效果会非常不一样。《中邪》如果按网大宣发,最多能拿出50万预算。”宋佳表示,“网大本身成本不高,不太可能拿出五百万一千万来做宣发,但如果没有决心,就会错失很多爆款。”
事实上,爱奇艺宋佳在虎嗅2018年F&M创新节上也表示,不少电影发行公司和网络平台已经在讨论“先网络,后院线”的发行模式。
图9:《小猪佩奇过大年》发行方淘票票推出的预告片《啥是佩奇》
4. “八五现象”与“九千计划”
董冠杰把网大制作团队来源分成四类:电视电影导演、MV导演、纯网生内容导演和院线电影制作团队的副手。他特别谈到,网大行业有个特殊的“八五现象”:项氏兄弟、众乐乐影视林珍钊、张涛等网大导演,都是生于1985后的网生一代,这一代人都是网大行业的中坚力量。
智盛传媒张云天则将希望寄托在后两代人身上,他提出了一个“九千计划”:网大这个行业,在80后打下基础后,将带着90后和00后起来,网大将在“九千”一代成熟后迎来真正的繁荣。
尽管制作团队日臻成熟,但演员问题依然未彻底解决。“大演员大明星可以暂时放一放,大家选演员的时候是不是可以选一些好的演员。”爱奇艺宋佳表示,“这是最近很关键的问题。”
5. 从青年工人到一线白领
网大一度被认为是影视行业的“农村集贸市场”——制作粗糙,审美太low,消费群体也是“三低人群”。但各方信息和数据反馈显示,这种状况正在成为过去式。
“网大天然消费场景就是南方制造业的工厂。”这是网大消费主战场,“25岁以下,厂工厂妹,男性居多,是典型的画像。”不过用户画像每年都在变,小镇青年、厂工、厂妹的观众基本盘变得越来越复杂。“用户画像一年一个样。”“2016年是厂工厂妹,现在大学生也进来了,白领的也进来了。”
网大内容质量的快速提升,也暗示着中国网大观众的用户画像变迁与审美升级,进而决定了网大题材的走向。
6. 捉不尽的妖魔鬼怪,想不到的新鲜故事
2018年的网大市场,依然是“妖魔鬼怪当道,题材扎堆”。
爱奇艺在《2018网络大电影年度报告》中总结称,整个行业“公共IP依赖明显,具备续季能力的IP稀少,同类题材过度消耗明显。”其中提到的“公共IP”主要是扎堆的“捉妖题材”和“狄仁杰探案”系列。
最怕一部捉妖题材的火了,大家一哄而上;一部狄仁杰网大比院线票房还多。
“也不是大家爱拍妖魔鬼怪,主要你情节有点奇怪就得放在那个时代,这是政策限制。”姬智表示,“妖魔鬼怪只是暂时的。”
图10:《哀乐女子天团》(2017)剧照,是近年来罕见的非异类题材网大
网大题材直接决定了观众的性别比例。
当前卖座的网大还是面向男性观众,不过女性观众也在增多。到2018年10月,爱奇艺会员的男女比例是54 : 46,接近持平,另外比较典型的案例是《悲伤逆流成河》,女性观众比例达到58%;2018年现象级网大《灵魂摆渡·黄泉》的女性观众甚至达到60%~70%。
“整体看来,女性向的网大如果想获得成功,必须有成功的女性向网剧做铺垫,空拍一部宫斗戏肯定失败。”卢梵溪举例说,“像《延禧攻略》《等到烟暖雨收》这种剧,做个番外倒是很可能成功。”
7. 从“蹭IP”到“囤IP”
早在2017年,奇树有鱼、淘梦等头部网大公司就开始将注意力投向IP领域。而在2018年,“蹭IP”已为全行业所弃,“囤IP”成为全行业趋势。
买家下单方式各异。头部公司选择知名大IP,非一线公司则中意腰部中等体量有潜力的IP。董冠杰表示,奇树有鱼拿IP的价格并不高。但这个低价时代已成为过去,张云天估计,未来IP价格可能还会翻番。
奇树有鱼是业内最早关注IP的公司之一,其创始人董冠杰毫不讳言,整个行业制作容易改善,好的故事太难,“两条腿走路,加强自研能力,然后找好故事直接改。”而购买IP的标准也更苛刻,“我们不拿妖魔鬼怪类的IP。而希望把武侠、魔幻、悬疑加进去,催生新的东西,符合年轻人喜好。”
手握IP会让网大玩家们跟得上瞬息万变的行业,但大家依然对原创有向往和敬畏。
而平台也同样清醒,爱奇艺宋佳也明确表示:“爱奇艺不会因为是IP就优待,判断标准还是内容本身。”
8. 竖屏、互动式电影?
几位网大从业者都表示,内容本身是第一位。而在2018年底,“内容形式”这个看似锦上添花的概念,给影视行业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竖屏网大。2017年,优酷、腾讯视频现后探索过竖屏视频资讯与综艺节目,淘宝视频也尝试了竖屏短剧,真正令竖屏网剧进入更多观众视野的是爱奇艺的《生活对我下手了》。
图11:Netflix新的网络电影《黑镜:潘达斯奈基》(2018)互动截图,该片创造了新的互动电影形式
9. 95%的热闹和5%的赚钱者
政策是影视行业最大的影响因素之一。
从网大诞生以来,每年都有大量作品因监管问题而被下线。但2018年的特殊之处在于,除了题材触及监管红线外,影视公司补税风波也让整个行业风声鹤唳。
政策的不可测,给整个行业带来很大不确定性。寒冬之下,很多公司开始观望。
网大泡沫在退却。爱奇艺《2018年网络大电影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提交给爱奇艺的网大数量从2017年的2530部下降到1710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网络原创节目发展分析报告》的数据也显示,到2018年10月15日,全网上线网大1526部,较上年同期的2200部下降31%。
图12: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监管中心:2017~2018年网络电影数量对比
“永远95%的人负责热闹,5%的人负责花钱赚钱。”卢梵溪表示,“寒冬就是要去掉那些无用产能和起哄架秧子的。”
尽管上线作品持续减少,但最高分账票房数据持续上升,因之“影视寒冬”对平台影响并不大。爱奇艺宋佳表示,她不太认可“寒冬”这个词。现在演员接戏、筹拍项目是有点谨慎,但他们还会思考做点新事儿。“现在不是寒冬,而是相对凉爽的时期,大家多思考冷静一下。”
10. 短视频的影响将继续存在
以抖音为主的短视频应用在2018年强势崛起,成为所有长视频内容方和平台方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虽然短视频不会消灭长视频,但值得重视。
不过始终是很幸运,网大没有敌人,或者说叙事类视听作品没有敌人,人生本质是无聊的,人天性喜欢看各种故事。短视频毕竟是个场景的情绪性表达,它始终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摘下皇冠上的明珠
如果从2008年《嘻哈四重奏》算起,到2014年《盗墓笔记》的爆红,网络剧从诞生到取得决定性胜利,用了6年;如果从2007年的《大鹏嘚吧嘚》算起,到2018年《偶像练习生》与《创造101》彻底碾压电视台综艺,用了11年。
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传统影视综艺行业迟早会向新势力低头。但到2018年为止,自成体系的网大在为5000万的票房分账而奔走相告,票务系统已被互联网接管的院线电影,则陶醉于“30亿元俱乐部”,线上和线下的玩家们几乎井水不犯河水。
互联网接管电影的速度越来越快:它们不仅早已通过高额票补接管院线电影票务和发行,还在这个“影视寒冬”里持续投入制作和出品,以BAT为后盾的视频平台还开辟了网络播放渠道。网络播放渠道从来不是新鲜事儿,而真正有可能改变电影市场的力量,还要看网络大电影。
预算快速乘数级增加,专业人才更加关注,制作日渐精良,票房分账日益喜人……无论是向Netflix式的网络电影学习,或者向院线电影宣战/和平共处,国产网大都必须回答的问题是:面对这颗影视艺术皇冠上的明珠,已不必想“是否摘取”的问题,他们应考虑的是——什么时候摘下?
———历史推送———
新闻推荐
“这是一万的,这是七千五的,这是八千的,咱们家的几部手机能买他们家一汽车”、“平平妈一百万的房子,一下收十八万的房租,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