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胜
住着这样或那样亲戚的小村庄,是栖息于正月里的一朵朵质朴花儿,人们每逢新春佳节,总要想方设法,搭乘不同的交通工具,依照亲疏有别的次序,南来北往地去走亲戚。
正月里走亲戚,是我国古老的一个习俗,年复一年传承下来,其目的就是联络感情、表达关切。记得小时候,我最喜欢拉起架子车,跟着奶奶去走太姥姥家。因为到了那里,不仅有好吃好喝的,而且能够获得5角甚至1元的压岁钱,有时幸运的话,还可以乘兴博得“会算命”舅老爷的一卦,以给新年的学业添些缤纷、吉利的念想。
再大一点的时候,我走亲戚的交通工具换成了自行车。初一去看同学朋友,初二跟着母亲去瞧姥爷,那辆除了车铃不响、其他地方都哗啦哗啦乱响的旧自行车,承载了我当年太多的愉悦。现在条件好了,“四个轮子”的私家车一发动,那住得或远或近的亲戚家,都全然不在“走”的话下了。
正月里走亲戚,看似简单、从容,其实里边蕴含许多学问。
首先,是时间与次序,早前有“初三姥娘初四姑,初五初六看丈母”的说法,如今却“时过境迁”,讲究“先看丈人再看舅,姑父姨父排在后”。
其次,是礼物,各时期有各时期的“标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走亲戚一般带馒头、糕点、肉类、鸡蛋;八十年代末,是罐头、柿饼、蛋糕、美酒;到了九十年代,鱼肉、奶粉等开始盛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变成了成箱的水果、成盒的奶茶。
其三,是待客。以前亲戚来了,就左右邻居间的去借碗碟、找板凳,在家中烧火燃灶,准备酒席;如今,各式饭店、宾馆的“年夜饭”花样翻新,只要一个电话,一切用餐全都搞定……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稳步推进,以往走亲戚“一个小院接着一个小院串”的格局被打破,许多亲戚步入城市,住上楼房,逢年过节再想“走动走动”,那得坐汽车,跑高速,爬楼梯,乘电梯,来来去去,上上下下,不由得脚步会发软,心中也渐渐少了些“地气”。
去年初五,我携家人跑了一百多公里,去看一位从小要好的朋友。他这些年经商“顺风顺水”,自己买了别墅,同时也帮家中老人、亲戚置下了户型各异、宽敞明亮的商品楼房。那天,当我一脚踏进他老父亲家拜年时,满满一屋子的亲戚让我惊呆了。他们相约而至,笑脸如花,使我看到了不同于早年乡村走亲戚的温馨一幕,但亲情的交织与融合是“同向”的,那就是舒心、坦然、欢乐和幸福!……
新闻推荐
紫禁城上元之夜灯光测试现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记者|马越故宫在今年元宵节期间(正月十五、十六)首次开放了夜场参观,举办&l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