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曾读习骅先生的《中国历史的教训》,24个故事给人的警示是,整治贪腐和治理“庸懒散”同样重要,“忠诚、干净、担当”是最低要求。刚读完吴晗先生的《明朝历史的教训》,却难以确指“是什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于是返回再读《序言》,想找到答案。其答案也太丰富了,只有自己来总结了。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农民起义推翻的封建王朝。为什么呢?书云:农民除了自杀一途,别无他选。怎么会不“揭竿而起”呢?农民为什么要“揭竿而起”呢?民无以聊生。这是层层盘剥,对农民敲骨吸髓的结果。我们知道,明朝也是一个类似于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为什么它又会被农民起义推翻呢?农民出生的帝王一旦大权执掌,他首先考虑的是如何维护大地主阶级的利益,而把农民的利益诉求抛在了九霄云外。于层层盘剥之下,逃民、流民成为普遍现象,各地都增设了“抚民官”,却“抚而不住”,原因是他们并没有抚,而是进一步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再加上关中大旱,人民几无生存的希望。于是,李自成义旗一举,“迎闯王、不纳粮”,应者竟能达百万之众。农民是执政之基,这个群体,是任何一个君王都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群体。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把治理权从外族手中夺过来、而又丧国于外族的封建王朝。因为什么呢?朱元璋等逐步打出了“民族解放”的旗号,这个旗号对于仇视、蔑视、歧视北元朝统治阶级的汉族人民来说具有强劲的吸引力。一个旗号,加速了元帝国的灭亡。但是,为什么又会丧权于外族?一方面是本族(汉族)人民已对王朝失去了信任,甚而至于充满仇恨,因此“流寇”一起,就蜂拥而至,要“偈与汝偕忘”。另一方面,倭寇的形成、侵扰、侵略成为边患,明朝的“海禁”不仅不能禁住倭寇,反而愈演愈烈,居然从海盗抢劫的性质演变成军事侵略的性质。“流寇”和“倭寇”,给了满族联合蒙古族争夺政权和国家的可乘之机。
读完吴晗先生《明朝历史的教训》,我们一定会为“明初的官不聊生、明末的民不聊生”而痛心疾首。书云:一个指挥使月薪二三十文铜钱,正七品月薪只能拿到二三文铜钱。如果专靠正俸生活,不饿死才怪,何况还要孝亲、养活妻子儿女。因此,在主流意识形态,明初指斥贪污为“不道德”,明中后期,不贪污则指斥为“无能力”。这是“贪不能治”的根本原因。说到官不聊生,还有就是朱元璋时代对功将文臣的借案连坐和族诛。有时一案族诛几百家,甚至几万家。有一次,无论好坏,一令诛杀全国的“上计吏”。所以有朱元璋一次拔擢国子监六十三人充任各部,一次拔擢国子监上千人,充任府县。因为大肆的杀戮,导致官位大面积出缺。到后来,六部的部长、副部长都找不到人来做。洪武以后,更有锦衣卫和东西厂,弄得当官的人人自危,成天提心吊胆。以至于出现“官员上朝前,与妻子儿女诀别。一旦安全回来,则食酒相庆,又多活了一天”。说到民不聊生,其实也不是只在明朝末期,农民和工商业者,一步步被逼上了绝路。如是官不聊生、民不聊生,说明这个王朝已经“众叛亲离”了,不崩溃、不垮台才是怪事。
明朝的新仕宦阶层,也是很大的。甚至只要一穿上“青衿”就俨然成了“贵族”,更莫说中举登第了。这也直接导致了科举和学校的异化。贫穷士子靠苦读也可成为官,满足读书做官的愿望。有的人借债读书,做官后连本带利偿还。有的人共同投资帮助一个人出仕,甚至执掌朝政,而投资者随同赴任,收回投资本息。有钱人就更容易些,直接用钱购买,可以买功名,也可直接买官。其投资本息在做官后收回。有了这个利益链条,就有了当官就要发财的终极目的。上面说过,当官的自己都难以养活,“政治投资”又必须本息偿还,所以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搜刮和贪占。这或许也是明朝“治贪不住”的一个原因吧。新仕宦阶层不仅只有“贪途”,而且群体越来越大,官民比例严重失调,农民负担越来越重,以至于民不聊生、命悬一线,只有起来推翻头上的“三座大山”。
明朝的东林党争可以说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总是无原则、无条件、无是非的争论,于事无补,只想打击敌人。争论五十年,没有争出结果,却争出了政权的离心力,这可以说“阉党”从中得利的关键因素。明朝中后期,“阉党”不仅执掌朝权,甚而逐步掌控了地方的军政大权。“阉党”的政治素质或许可以不评说,但其军政业务能力就非常一般,可以推知,明朝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除了恐怖政治登峰造极,其余基本一无是处。还有那个让后人发笑的“文字狱”,其罪恶更是罄竹难书。南明朝廷和民众,尤其是士大夫阶层“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样歌舞升平,甚至兵临城下还在排演当代有名的歌剧《燕子笺》。这个朝廷的兴与亡,仿佛是别人的事。人民不要这个王朝了,仕宦不要这个王朝了,士大夫也不要这个王朝了。所以,这个王朝不堪一击、轰然倒塌,没有人发出一声叹息。当然,即使有爱国志士发出了忧国忧民的叹息,也早已湮没在风云激荡的历史烟云里。
新闻推荐
春节临近,又到了走亲访友、商场购物、外出旅行、同学团聚的时节。为了您和家人能够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本报特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