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份研究报告总结出“2018年十大网络诈骗经典话术”,再次警示人们筑牢网络安全防范意识。这其中,既有网络社交、信贷诈骗等传统“套路”,也不乏利用电商、网游等平台实施诈骗的新手段新表现。除了财产损失,网络诈骗还会给受害人带来难以消弭的心理创伤,甚至酿成生命悲剧。可以说,网络诈骗污损了网络生态,侵蚀了社会诚信土壤,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阴霾。
有鉴于此,近年来,我国对网络诈骗始终保持高压严打态势,努力守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重拳出击、重典治乱,以凌厉手段集中整治网络诈骗行为,已成为社会共识。
但也要看到,重点打击之下,网络诈骗仍难以根绝,并日益呈现出新的特点。 《2018年网络诈骗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网络诈骗人均损失创下近5年来新高。与此同时,“00后”正成为网络诈骗的新目标,网龄较短的青少年受害者数量迅速增加。无论是从经济损失数额,还是从受害群体范围来看,网络诈骗潜滋暗长的态势,都值得警惕。
新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近年来花样不断翻新的网络诈骗手段,有不少是钻了技术的空子。移动支付创造了高效便捷的付款方式,也成为网络金融风险的“重灾区”;短视频占领移动传播新风口,也为网络诈骗提供了新平台;大数据描摹用户画像,也导致基于公民个人信息的精准诈骗问题日益突出。
现实中,恶意应用攻击手机系统、聊天机器人批量操作、互动H5链接骗取用户数据……新型网络诈骗“技术含量”显著增加,甚至呈现出精准化、智能化、场景化趋势,诈骗方式更趋隐蔽,令治理难度不断攀升。
这也启示人们,占领技术高地、让前沿科技为我所用,才能为治理网络诈骗提供强大武器。值得思考的是,政府或企业的技术解决方案不应限于见招拆招,更须加强网络技术风险预判,不断提升对策的科技含量、智慧含量、创新含量,从而让治理跑到技术犯罪的前面。
再高明的网络诈骗技术,也是利用了人性弱点。作为治理网络诈骗的关键,网民不仅需要“技术防护”,更需要“思想防护”。增强网络防骗意识与能力,筑牢思想认识“防护线”,堵住信息“决堤口”,才能最大限度压缩网络诈骗的生存空间。摘自《人民日报》
新闻推荐
如果到了某个年龄还是单身的话,最怕的是过年过节回家时,被亲友们追问对象之类的事情,所以对于大龄单身人群来说,这是比较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