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泽民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一提到“童年”,我的耳畔便回响起这首激荡人心的《童年》,眼前便浮现出儿时小伙伴们嬉戏游乐的影像,一如这首歌中所唱,无忧无虑,天真、快乐而美好。
然而,当我读完儿童文学家殷健灵女士的新作《访问童年》(2018年12月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我却看到了童年的另一面,“复杂而多变,敏感脆弱,危机四伏”。原来童年并不全是快乐和自由,还有不尽如人意的自卑、隐忍、苦涩和哀愁。阅读《访问童年》,我对童年又有了新的认识。
童年是人生的启蒙,是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它纯如一张白纸。童年的经历,对将来性格的形成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有人“终其一生都无法走出童年在他心灵版图上打下的烙印”。童年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作家深入生活,进行了大量采访,以短小说式的非虚构,呈现不同受访者的童年断章。书中选取26个受访者,既有1922年出生的老人,也有2005年出生的少年,通过他们对童年重要事件的回忆,探悉儿童与少年隐秘曲折的内心世界,揭示人性之光——与童年和解,与自己和解,与世界和解。
“童年独立生长,可终究敌不过时代洪流、社会文化、家庭环境的裹挟和影响。”书中26个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普通人,他们的年龄跨度将近一个世纪,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老一辈童年时代的缺憾和伤痛,也看到了新生代童年的独立与张扬——战火中的逃难;负气离家出走;父亲早逝,一年后母亲患癌症死在自己的肩头,自己成了孤儿,却因害怕而扔掉了父母生前的照片;“文革”期间因成分不好被排挤,连心爱的小狗雪虎也被杀;与继母争夺父亲却没有机会消解对继母的怨恨;因青霉素过敏母亲溘然长逝,断崖式告别童年,在葬礼上欲拥抱母亲;在姨妈家被烫伤却不敢告诉父母;不给重男轻女的母亲同睡一床的机会,母女俩各自哭了一夜……这些情景,读来历历在目,它们必定在主人公心中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记。
幸运的是,面对磨难,受采访的主人几乎都以达观的心态,与命运言和。例如李妙玉,在自己做了母亲后,就已“在心中和继母达成了和解,不是原谅,是理解,是设身处地,是对自己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又如罗寒潭,一生都在“寻找”父亲,父亲不存在,又无处无时不存在,最终,他心平气和地接受,心平气和地过着自己的生活,坦然面对现实。
读完《访问童年》,掩卷深思,很容易在别人的童年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也在别人的故事中解开心结,修正自己。尽管童年有缺憾和伤痛,有压抑和心酸,但我们需要学会接纳,接纳残酷的现实,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挥挥手,与童年告别,背起行囊快乐前行。对于下一代的孩子,我们需要把他们当成独立的个体,以平等的姿势去尊重,给他们爱、自由和安全感,同时放手让他们在风浪中历练,鹰击长空,才能笑傲苍穹。
《访问童年》给我的启迪,除了故事本身,还有作者提纲挈领式的旁白(写在边上),这对读者来说,是醍醐灌顶式的点拨。“没有纯黑的夜空,正如同这世界上不存在真正绝望的生活,哪怕黑暗压顶,也一定有细微的暖流和光亮在深处潜行。”作家殷健灵不仅是记录者,更是心灵的分析师和牧师,她让我们在人生的低谷,“也能看到黑暗中的亮色,狠恶中的柔软,绝望中的希望,”这是与残酷现实相抗衡的最好方式,正如作家李敬泽先生在序言中所说,“她对一个又一个人说:要成为完整的人,要有光。”
现在,自带光芒的儿童文学家殷健灵在书后的附录中向我们发出了邀请——
“无论你处在生命的哪个阶段,都可以接受我的邀请——与我一起重返童年。”
新闻推荐
春节就要到了,各类诈骗电话、短信又盯上了人们的钱包。如何做一个反诈骗的明白人?怎样避免上当受骗,防止经济财产受到损失?今...